2010年11月24日星期三

美聯儲印鈔,中國物價爲何上漲?

時寒冰



  從“蒜你狠”、“薑你軍”、“豆你玩”、“糖高宗”到“蘋什麽”,購物似乎越來越讓人心悸。工資沒有怎麽漲,這物價怎麽漲這麽快呢?

  很多人都大致知道一些原因,但可能大多不全面。在全球化時代,很多經濟現象,都可能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宣佈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這與中國當時密集的大規模信貸投放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合力。先是中國的房價和股市雙雙上漲,而後是農產品等相關商品的價格上漲。今年11月3日,美聯儲宣佈實施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如果把美聯儲比喻成一隻蝴蝶,那麽,這只蝴蝶在美國輕輕扇動的翅膀,也在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物價。

  美聯儲購買國債,意味著貨幣投放,雖然投放的金額與購買國債的數量並不一定相等,但並不改變這種行爲的結果。美聯儲開動印鈔機,並沒有推高美國的物價,因爲,多印發的貨幣,幾乎全部用到了美國民衆身上。奧巴馬的醫療改革、對失業者的救濟,很大程度上是靠增發的貨幣。據悉,次貸危機至今,美國政府直接發放的失業金就高達3600億美元,而第二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中的6000億美元,也主要用到了民生方面。

那麽,美聯儲開動印鈔機,中國物價爲何快速上漲呢?

  至少兩個途徑。其一,在通脹預期下,投放的貨幣湧入大宗商品市場,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導致中國購買原材料成本大幅攀升。從而,飽受輸入型通貨膨脹之苦。其二,貨幣湧入中國,給美國人帶來他們所需要的商品。美元留給了中國,商品以比國內更低的價格流到了美國,拉低了美國的物價。而留在中國的美元被兌換成人民幣,投放到國內,加大了中國的通脹壓力。

簡而言之,美國印鈔給美國民衆,用以購買中國商品,而中國用商品換回了更多的紙幣——這是畸形出口戰略的必然結果。

  通常情況下,美聯儲這只蝴蝶扇動翅膀,對中國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在,當中國自身的貨幣超發現象也比較嚴重時,蝴蝶扇動翅膀時,就可能帶來龍捲風。

  如果承認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學派創始人弗裏德曼的經典名言),我們就必須正視一個現實的問題:中國的貨幣超發現象更爲嚴重。

  據統計,2009年底,我國GDP爲33.54萬億元,是1978年3645.2億元的92倍。但同期,廣義貨幣供應量卻從1978年的859.45億元增長到2009年底的60.62萬億元,爲705倍。尤其近20年,貨幣增長更快。1990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爲1.53萬億元,截至今年9月末,廣義貨幣餘額已經達到69.64萬億元(媒體普遍報道的一個數位是:超發43萬億元)。目前,中國的貨幣總量已經超過美國貨幣總量20%多,直逼30%。以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來計算,中國的貨幣增發實在太嚴重了。

  再看一組資料:2000年時,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與GDP的比例爲1.5:1,2009年爲1.8:1,超過同期美國的兩倍(美國僅爲0.6)。

  中國自身的貨幣高速增長,與美聯儲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融合在一起時,就會加速泡沫的凝聚,因爲,這種強大的號召力,足以吸引更多熱錢火上澆油。更大的問題是,中國超發的貨幣,基本上被用於規模大得驚人的投資,這些專案一旦鋪開,又需要更多貨幣來維持,否則,就將産生爛尾工程。於是,紙幣越來越多,物價越來越高。民衆財富被悄悄的持續的轉移、稀釋,購買力進一步降低,而物價的快速上揚,進一步抑制了民衆的消費能力。

  物價飛漲,將影響到民衆的生活質量。加息、提高準備金率,只是一種修補性的政策,從根本上來看,要想治理通貨膨脹,防止泡沫膨脹到危險的程度,就必須收緊貨幣的供給渠道,同時,必須強化對民生的投入——當下,政府應該全面節約,收縮投資,以最快的速度建立社會保障機制,解除民衆的後顧之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釜底抽薪之舉。

【說明:此文爲原稿,發表於上海證券報,發表時有較大刪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