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可怕的真相 - 新帝國主義在中國

郎咸平



我們來做一個算術題,把全國人民的工資收入加在一起,除上這個國家的GDP,得到這樣一個數位,我們來做個比較,歐美最高,大約是55%,南美洲平均是 38%,東南亞包括菲律賓泰國是 28%,中東伊朗土耳其這些國家大概是25%,非洲國家都在20%以下,我過去講課就問過一個問題,大家認爲我們中國的比例會是多少,跟哪個國家比較接近,結果90%的人都說我們國家跟非洲是一個水平,然後我就跟他們說,你們簡直是太樂觀了,告訴你我們中國是8%。全世界最低。我再給你一個資料,人均工資,第一名是德國,30美金一小時,第二名是美國,22美金,我們是8毛錢一小時,也是全世界最後一名。泰國是2美金,我們比泰國還差。但是中國人民是個勤勞的民族,我們的人均工作時間全世界最長。一年我們要工作2200小時,美國那些的遠遠比不上我們。你看我們的工人多牛啊,拿全世界最少的工資,工作時間全世界最長,多麽勤勞的民族。

  我們再看另一個資料,GDP,到去年爲止我們是大幅上升,但是儲蓄呢,上升的很緩慢,所以我們這幾年聽到什麽拉動GDP,什麽GDP又增長了10%,到後來才發覺跟我們老百姓沒啥關係,老百姓的財富並沒有相對應增加,反而跟GDP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們的收入即跑不過CPI,又跑不過GDP。起跑以後跑得最慢的就是我們的收入。

  像之前瑞信投行做的報告,說2004年以後中國家庭收入增長了50%,我跟你們說都是胡說八道,千萬不要信他們,你要曉得外資投行寫研究報告都是有目的的,比如說拉開股價,或者要在在中國幹什麽。這種情況在香港就特別明顯,想拉擡股價,就說這個公司非常好,然後再打壓下去,賺一大筆錢。他們就專門幹這種事。

  回到主題,爲什麽我們那麽辛苦,全世界最累,賺的錢還是那麽少,按照我的分析有兩個原因。我最近看到那麽多社科院的報告,或者一些學者的論調,基本瞎掰。什麽中國人口太多,制度存在問題,都是胡說八道。按照我的分析,兩大原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歐美對我們的剝削。我最近寫了一本說,叫《新帝國主義在中國》,我跟各位朋友說,你現在工作的那麽辛苦,你以爲你賺的錢是很多的嗎,其實你應該多賺10倍的錢才對。我們拿東莞的玩具爲例,我們說玩具不行啊,利潤率太低,那美國的玩具公司呢,它的毛利率在 2007年超過40%,和晶片是一樣的。爲什麽呢,因爲它不做製造,它掌控了我們玩具銷售的定價權,價格它說了算,所以它就給我們一個玩具一毛錢的利潤,而它們一個玩具賺3。6美元。這就是他的工人爲什麽一年可以賺4萬美金,而我們的工人只能賺2000美金一年。所以就算我們辛辛苦苦每天從早忙到晚,但是他們擁有定價權,所以它們可以席捲大部分的利潤,把我們剝削光。接下來還以玩具工廠爲例,你生産玩具要買塑膠粒,塑膠粒是什麽,是化工産品,那全世界化工産品的價格又是誰控制的呢,華爾街控制的。所以你買原材料的時候又發現你沒有定價權,價格又控制在別人手裏,我們的製造業剛好卡在中間,購買原材料的時候呢,價格是華爾街控制的,賣出去的時候呢,價格是其他外國大企業控制的。說的再學術一點,購買原材料是華爾街的金融資本控制我們的價格,銷售是産業資本控制我們的價格,前有狼後有虎,這就是爲什麽我們會給剝削的乾乾淨淨。

再說回來,爲什麽要把製造放在我們中國,因爲它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剝削勞工,所以他們把這些放在中國,他們只把兩個重大的利潤環節掌握在手裏,金融資本和産業資本。所以我很懷疑,30年前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歐美各國已經擬定好了一個國家戰略,那就是透過金融資本、産業資本、控制原材料、控制銷售定價權,然後把製造放在中國,破壞我們的環境,浪費我們的資源,最後透過兩端的資本把我們剝削的幹幹靜靜的,因此中國越改革,中國越開放,中國越製造,歐美越富裕。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我,同樣是被剝削的國家,爲什麽我們比泰國菲律賓這些國家還要差呢。這就引出第二個原因。那就是這幾年我們的産業政策偏了,怎麽偏呢,我們把大部分的社會資源拿去修橋鋪路,所以搞得我們GDP每年10%的增長,其實大部分都是鋼筋水泥。像2008年我們CPI是35%,09年變成25%,鋼筋水泥08年是57%,09年變70%以上,這是什麽意思呢,這就是說我們整個社會能夠創造財富的,能夠消費的資源,都被你拿來搞鋼筋水泥了。而有些專案根本就不能創造收益,像我們新修的高速公路,它收的路費只能交電費,你還怎麽希望它們能對我們的社會有正面貢獻。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工資收入極低以外,我還想說,中國的通貨膨脹相當嚴重。人民幣目前是對外升值,對內嚴重貶值。舉例說,我們的97號汽油價格是美國的1。3倍,電影票是美國的兩倍,阿瑪尼西裝是美國的3 倍,松下54寸的彩電是美國的3。4倍,寶馬Z4我們買9萬美金,美國是3萬美金,Levis牛仔褲我們是美國的7倍,我們什麽都比美國貴。同樣價錢的一塊地,美國是一家別墅住一個人,我們是高樓大廈住1000個人。所以我們發覺我們的盜版會那麽倡狂,是因爲3塊錢一張的碟才符合我們的收入水平。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3:中國救市措施所引發的後遺症

中國政府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主要的救市措施有:

1. 推出「四萬億」工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汽車家電下鄉
2. 銀行放出天量信貸
3. 人民幣匯率停止上升
4. 部份地區放寬執行勞動合同法
5. 出口退稅比例回調

上述救市措施中,第三至第五點是正著,能有效地幫助經濟環境日益惡化的企業,特別是以出口為主的民營企業,減少失業人口。必須強調的是,中國國內製造的產品只有一半是內銷的,另外一半是靠出口外銷的。

上述首兩點救市措施,雖然是被大部份經濟學者肯定的措施,但本人認為有關當局必須注意以下的後遺症:

1.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國內已經存在很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在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央推出「四萬億」工程為首的救市措施,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減輕產能過剩問題,但其實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四萬億」工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措施所製造出來的額外產能,只會令將來的產能過剩問題更為嚴重。花四萬億去建什麼公路鐵路,將來工業不成用不著,是浪費的投資。

2. 要成功落實「四萬億」工程,政府必須有足夠的財政能力以支付相關費用。從改革開放開始實施至今,中央政府差不多每年都是赤字經營,增加財政收入的任務只好交予地方政府解決。地方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配合銀行放出天量信貸,有很大的誘因與地產商共同推高樓價,增加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由此而來的樓市泡沫必定在可見的將來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3. 銀行放出的天量信貸除了有部份去了樓市外,亦有部份被投入到股市中。許多企業,特別產品以出口為主的民企是,在收到貸款後,發現經營環境並沒有太大改善,加上對未來通貨膨脹的恐懼,只好把部份貸款投入樓市股市中,造成更大的資產泡沫,使通脹提前到來。進一步推論,民企的營運成本必然增加,結果是雪上加霜。

4. 對於「四萬億」財政刺激政策,中國政府是難以作出監管的。這裡試舉出兩個例子。首先在補貼購置機械的撥款中,無良的供應商可與幹部聯手,提供劣質機械,而即使農民獲得的品質好的機械,他們亦可以轉賣出去圖利。另外在補貼灌溉方面,由於補貼數目以每畝算,有很大誘因令民眾報大數。在中國今天的官僚制度下,大部份收益應該去了地方幹部手中,農民實際分得的肯定不多。

5. 在政府推出「四萬億」工程之後,工業區重新出現了民工荒,這其實是擠走(crowding out)現象。「四萬億」工程必定會增加民企的經濟成本,處理不當的話絕對可令大量民企倒閉,而民企的發展正是長遠國家經濟可以持續發展的的途徑。

6. 過去很多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在經濟不景或蕭條下,推出凱恩斯學派的刺激消費的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效果不大。在推出「四萬億」財政刺激政策後,許多有份量的經濟學者對凱恩斯的「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的估計令人擔心,小於一差不多已是行內的共識。

7. 中央的「四萬億」財政政策一般只增加暫性的收入(transitory income),對重要的固定收入(permanent income)幫助甚微。簡而言之,「四萬億」財政政策是一次性的,在相關工程完成後,對經濟的推動將變為零。

8. 中央的「四萬億」財政政策容易促成大政府的發展,埋沒了市場的運作。

9. 最令人擔心的是,在「四萬億」財政政策完成後,全球經濟仍未回暖,中國的經濟增長將無以為繼。如果屆時通貨膨脹又急升的話,便是滯脹,所有政策都將失效。


中央政府應該如何處理,才能在金融危機爆發後協助中國經濟長久穩定地增長?本人認為關鍵是在民企的發展及貨幣制度上。

民企的健康發展正是長遠國家經濟可以持續發展的的途徑。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已經超過三十年了,什麼時候才可以不再把大量資源傾斜向沒有「自生能力」(viability)的國企,而讓國企與民企在同一條件下共同競爭,減少經濟浪費?另一方面,如果國家想投入金錢幫助目前處於困境的民企,減稅肯定遠勝直接資助。

在國家的貨幣制度上,本人認為應該以張五常教授建議的一籃子物品的可以在市場成交的物價指數為貨幣之錨。在這個制度下,國家可以把人民幣放出國外,作為東亞地區的貿易及儲備貨幣,並賺取各國的「間接稅」。另一方面,通脹不再成為問題,而中國亦無需再承受歐美各國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壓力。最後,人民幣真正回歸到貨幣作為計算、交易及儲存單位的功能,大大減少了社會費用。

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2: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及後續措施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是金融制度與貨幣制度同時出現問題。


在金融制度上,問題出現在兩方面:

1. 借貸與抵押資產的比率(槓桿比率)太高:

金融機構竟然可以透過Off Balance Sheet、SIV我等方法「合法地」提升槓桿比率至令人難以想像的高度。

2. 金融市場的產品太複雜,連經濟專家不易弄明白:

金融機構可以透過把「毒資產」(toxic assets)與正常資產通過衍生工具與保險合約的形式包裝成經過評級機構認證的「優質資產」,而產品的複雜程度連經濟專家也搞不清楚如何運作,結果當然是在出問題時「火燒連環船」。


在貨幣制度上,問題則比較複雜。

美國目前採用的貨幣制度是無錨貨幣(fiat money)制度。無錨貨幣(fiat money)是指貨幣本身並沒有實物本位或外幣本位的支持。現今差不多所有發達國家都採用這種貨幣制度

無錨貨幣制度的失敗,在於貨幣政策一方面要穩定物價,另一方面要調控經濟,難度很大,亦很難兩全其美。

在無錨貨幣制度下,要穩定物價及調控經濟,在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局長前,主要是靠調控貨幣量,而如何調控貨幣量是非常困難的:

1. 現今的經濟學家在如何計算貨幣量的問題上仍然存在爭議。
2. 在全球一體化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不斷流動著,政府無從精確得知貨幣的流動情況,而其對本國的物價變動更難以掌握。

到了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局長後,他轉用調較利率來穩定物價及調控經濟。雖然新方法並不存在上述問題,但是調較利率與調控貨幣量一樣,效果通常要六個月至十多個月才顯現,在歷史經驗上,很難持久地調控得宜。

其實市場的利率應該由投資的回報率決定,而把利率調上調下是價格管制,會擾亂市場的運作功能。如果市場對聯儲局利率調控有比較可靠的平均預期,那麼代價只是較高的交易費用。可是如果市場對聯儲局利率調控的預期大幅與實際有很大的出入,災難便會出現。


在分析完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後,讓我們轉而預測美國會如何應對。

美國政府為了救市,現今以及未來財赤的估計實在已經到了嚇死人的地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龐大的財赤最終亦必須解決,解決之道有:

1. 美國增加向企業及市民抽稅以償還債項。結果是企業減少投資,增加失業率,而市民則減少消費,整個國家進入日本式的長期衰退期。
2. 增加貨幣供應,製造通脹、美元下跌、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

兩害取其輕,美國政府肯定不會選擇第一個方案,只好採用第二個方案。


製造通脹,除了可以減輕美國的赤字財政負擔外,還可以帶來下列好處:

1. 減低法定最低工資的負面形響,對民眾的就業有幫助。
2. 增加民眾的消費。
3. 通脹可以帶動資產(包括房產)的價格上升,可以減低「毒資產」(toxic assets)的毒性。


由於美國目前採用的貨幣制度是無錨貨幣(fiat money)制度,增加美元貨幣供應(即印銀紙)在技術上是毫無困難的。不要忘記,美元是目前世界各國的儲備貨幣,增加美元貨幣供應等同於向世界各國人民收取「間接稅」。另一方面,將來出現的通脹可以與世界各國一同「分享」。

由此可見,美國是有很大誘因採用通脹以應對是次危機的,這亦是本人看好金銀鉑的原因。

當然,若通脹急升的話,有機會令美元急跌、長期利率急升、長債價格急跌。美國政府為了穩定美元匯價,其中一個方法是四處打擊對手。最新的動作是讓美國政府控制的評級機構不斷下調對歐洲高負債國的評級,讓希臘危機提早顯現,藉以打擊歐羅,甚至導致歐盟解體。另一方面,開動宣傳機器,把「品質保證」的豐田,打下十八層地獄。對中國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以及向人民幣匯率施壓。

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1:重新反思「大市場,小政府」

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對於美國聯儲局短時期內增加貨幣量至史無前例的水平,以及中國推出「四萬億」工程及銀行放出天量信貸,大部份經濟學者都持以肯定的態度。更有學者指出,世界各國在未來要維持穩定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避免再發生類似災難,「大市場,小政府」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必須從中擔當更為主導的角色。上述的說法是十分危險的,我們有必要在目前重新審視一下市場經濟及計劃經濟的相關概念:

1. 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理想的經濟制度,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生存。在任何經濟制度之下,不論是市場經濟或者是計劃經濟,競爭永遠存在。例如在「文革」時期,會搞政治手腕,會跑後門的人通常是勝利者,而善於生產的人,多遭淘汰。

2. 在政府的干預之下,自由的競爭下的失敗者,必定想盡辦法,讓政府改變競爭規則,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

3. 在政府的干預之下,每個人都會因應自身的情況對政策作出調節。結果,不但政府的政策目標無法達成,甚至出現了反效果。另一方面,社會上最缺乏調節能力的一群,即收入最低的一群、通常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4. 在眾多經濟制度下,最少經濟浪費的制度便是在有私有產權下的以市場價格為競爭準則的經濟制度。在過這種制度下,市場價格這隻「無形之手」會令各種產品及服務的供應及需求自然達致平衡,在無交易費用之下並不會有任何經濟浪費。

5. 計劃經濟的主要困難是,現代社會太複雜,官員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肯定無法一一兼顧。實情是,社會越複雜,我們越需要透過市場價格這隻「無形之手」指導經濟活動,促進生產。

6. 任何的集體行為,不可能永遠得到所有人的共識;越多的集體行為,人們就愈經常要被迫妥協。計劃者為了讓政策順利推行,必定會強調他們所做的是「為人民服務」,符合「公眾利益」。可是,社會上有千百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喜好,試問計劃者憑什麼斷言自己所做的符合「公眾利益」?

7. 計劃經濟與民主必定是水火不容的。在計劃經濟下,政府若想借議會推行計劃,將會舉步維艱,只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最後,政府為了「強政勵治」,不再受議會的束縛,只好實行獨裁統治。

8. 獨裁政府為了爭取民眾支持,令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向著計劃的目標進發,經常在社會上製造「敵我矛盾」。而所謂的「敵人」,可以是國內「洩露國家機密」或損害「國家利益」的人,或者是國外的「歐美式帝國資本主義」。

9. 在獨裁統治下,人民只許聽聽話話,不許亂說亂動。在這個情況之下,能夠成功上位的人,通常不是壞蛋,就是笨蛋。奈特(Frank H. Knight)教授說得好:「在計劃經濟下,沒有政治野心的人是注定不能上位的,一如心地善良的人,無法在滿佈奴隸的種植園覓得監工職位一樣。」

10. 經濟權力一旦被集中並用作政治權力的工具,被操控的人將會對掌權者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性質與奴隸幾乎沒有分別。當唯一的僱主就是政府,反抗就等同慢慢餓死。

11. 法治強調一視同仁,計劃經濟則「親疏有別」。前者不用理會富貴貧賤,總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後者則剛剛相反,「親」者歡「疏」者愁。康德(Immanuel Kant)說得好:「如果某人不用聽命於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一個自由人了。」

上述各點,相信已經能夠清楚解釋市場經濟、民主及法治的重要性。難道我們還要走回頭路嗎?必須指出的是,造成美國目前困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市場經濟。同樣地,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偉大成果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計劃經濟。


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是金融制度與貨幣制度同時出現問題。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偉大成果的原因如下:

1. 在改革初期,國家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鄉鎮企業上取得初步成功。

2. 在改革的進程上,並不採用當時歐美經濟學家看好的「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一步跳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鴻溝。前蘇聯、東歐採用「休克療法」的結果是,大量缺乏「自生能力」(viability)的企業破產,造成失業、經濟崩潰和社會動蕩。

3. 在改革的進程上,採用漸進式的改革方案。國家一方面允許新的企業進入具有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的部門,減少經濟浪費,為缺乏自生能力的傳統部門企業的創造改革條件;另一方面,繼續給予傳統部門企業必要的保護和扶持,使其不會即時面對破產的危險,然後創造條件讓傳統部門企業培養自生能力。

4. 最後,在自由市場的壓力下,慢慢建立起了張五常教授發現的「縣與縣之間的競爭制度」

上述各點原因,說明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偉大成果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計劃經濟,反而是因為它採取合宜的措施成功地從計劃經濟逐步過渡至市場經濟。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有沒有走回頭路的機會?還是繼續採取合宜的措施向在有私有產權下的以市場價格為競爭準則的市場經濟制度邁進,並在其中逐漸滲入民主及法治的元素?在觀察到中國在過去一年的政經變化後,本人對此是審慎悲觀的。


在未來數天,本人將會發表以下兩篇文章: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2: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及後續措施的影響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3:中國救市措施所引發的後遺症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吸油 - 隱性收入

孜金



過年前,中央又再加存款準備金率。本欄讀者應不感陌生,反正在下於1月底時「打左燈,拐右彎」已分享了當前對2010年中國財政政策的觀察,今天傳媒又都會鋪天蓋地的報道,不贅了。反而最近值得談談人人都關注的切身問題:稅。


個人稅與隱性收入

2010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年份。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十一五》規劃時其中一個十分強調的任務,就是稅改,至今只算是完成了一部分。

《十一五》規劃中提及了多項稅制改革目標,包括增值稅轉型、開徵燃油稅、調整營業稅徵收範圍和項目、改革出口退稅制度及企業所得稅合併等,這些均已算達標有成。資源稅亦很大可能在今年啟動。然而,這些都是大多跟企業有關的改制。有兩項跟民生影響甚大的稅制,卻於五年內只聞樓梯響,實際無甚進展,就是物業稅和個人所得稅。

先談個人所得稅:國稅總局官員曾經指出,改革個人所得稅的原則是希望「公平稅負,合理負擔」的原則。Well,人人皆知這可是個口號而已。自古以來,稅收是從來無法絕對公平的。反正徵稅就是一種財富再分配的方法而已。內地個稅所以難以改革,又未能做成財富再分配,原因只有一個,隱性收入過高。

經常接觸內地僱員的港人均知道,內地沿海城市工作的中層文職人員,縱使他們工資收入看似微薄,繳稅比例更高,社會保障更乏善足陳,但在毋須借貸的情況下,消費意欲和能力絕對不遜於同級港人,這除了因為內地人認為大國崛起前途較佳外,隱性收入高就是主因。

隱性收入來源,除了港人八十、九十年代為供樓而最盛行之「秘撈」外,就是既不合法又不非法的「油水」。這些收入有幾多?根據瑞信最近一次的消費者調查顯示,收入最低的20%家庭(按國稅局計算,月收入約1600百元人民幣),隱性收入是工資收入的額外26%。最高10%的家庭收入(月收入約9000元人民幣),隱性收入是額外的123%,即是其實月入超過20000元(人民幣.下同),收入愈高,愈有「辦法」避稅、秘撈和吸油水,隱性收入佔比愈大,歷年皆是,趨勢不變。再者,隱性收入有另一特點,就是現金交易——國稅局最難追尋來源去合法徵稅。


物業稅與財富再分配

這些隱性收入,最常流入的消費是什麼?對了,跟九十年代港人一樣,就是房地產,所以,物業稅的開徵,其實簡接地針對了隱性收入而徵稅,即是「吸油」。與個稅改革互相呼應,才有機會收到財富再分配的目的。

港人深深明白,資產價格下調,對消費意欲是有壓力的。不少研究內地消費行業的投行分析員謂:個稅改革令開徵點提高,就可刺激消費。看罷上述的可能關聯後,還會一面倒的樂觀看嗎?

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

歷史上最大債券牛市壽終

曹仁超



去年1月起出現債券與股票最大的背馳,三十年期孳息率由2008年12月18日2.53厘升至2010年1月11日的4.74厘;反之,道指自去年3月到今年1月大幅上升。

事實上,過去二十年亦曾出現類似情況,包括1987年、1994年秋季、98年夏季及2000年冬季。這一次結果如何?可能性有二:一、1981年10月開始的利率回落期(三十年期債息曾高見15.21厘)在2008年12月結束,歷史上最大的債券牛市於2009年1月壽終正寢,一旦4.74厘失守,意味長債孳息完成頭肩底,有機會高見7厘【圖】,將引發新一輪股樓回落期,即所謂「第二波」衰退由今年1月開始。二、通縮出現,令美國長債孳息在2.53厘到4.74厘之間上落,美國經濟正式陷入90年代日式衰退。


2010年2月12日星期五

左打歐羅, 右打豐田、歐洲......、豐田......

張立



美國左打歐羅,右打豐田;打歐羅,是為鞏固美元的地位;打豐田,是為救美國車廠,為失業率,還有就是教訓日本有離心。當然還有中打北京,打北京,是顯示霸主本色,「我是老大」,過去遊戲規則未可改動。

奧巴馬上台後,先柔後剛,亦顯示美國開始發窮惡。但四面樹敵,風險很大。世界局勢正處於瞬息萬變之中。

美元本位制,全球信賴美元及美債,是美國依靠的基礎。美元地位的最大挑戰者,是歐羅。歐洲搞歐盟及發行歐羅,本質是另起爐灶,與美國抗衡。

對於歐羅的威脅,華盛頓從未放鬆。當年美國打科索沃,除了對俄羅斯外,不排除有動搖歐羅基礎的考慮(任何貨幣,以地區安全為前提)。這次金融海嘯後,歐洲第一個出來否定美元,並要求開會建立新秩序,並為此拉攏北京,意圖「趁你病、取你命」,用歐羅取代美元,這美國當然記憶猶新。這次借希臘危機狂打歐羅,並甚至想歐盟解體,可見在貨幣問題上的誓不兩立。

至於豐田,美國開支宣傳機器,把「品質保證」的豐田,打下十八層地獄,很明顯,是為美國車廠撐腰。在二十年前迫日圓升值後,再次在政治及經濟上,向日本開刀。這與鳩山的「脫美入亞」,不無關係。

至於中國,美國想借「售武」及「達賴問題」,申明無改變遊戲規則。美國對歐、日是出實招,對北京出虛招,對俄羅斯是拉攏。

奧巴馬上台之初以極低姿態訪日、訪華,到現在轉為強硬出擊。與其說環境轉好,或者說奧巴馬個人機會主義,不如說美國的內外債急增,政治危機感加劇,如果無法維持霸主地位,美元、美債如有閃失,帝國將崩潰,此非危言聳聽,故此必須要壓住歐、日、中、俄這四大板塊。為何說,經濟危機可能導致戰爭?當今國際風雲,正是好教材。

伊朗發難,自行提煉濃縮鈾;北朝鮮代表到北京,表示重開六方會談;烏克蘭大選相差僅二個百分點,但歐盟與美國都背書,而不搞「顏色革命」,這說明霸主不會再放「小嘍囉」出來「放肆」。而中、歐、日、俄,則鑑於「牽一髮動全身」,均按兵不動,看清楚再出招。二○一○年,熱鬧非常。

-----------------------------------------------------------------------------

關愚謙


屋漏更逢連夜雨的歐洲


中國有句成語:「雪上加霜」。它套在現在歐洲上真是再沒有更合適的了。歐洲這兩個月來,天氣之惡劣打破幾十年的記錄。我們由上海回來已經一個多月,路上的積雪沒有融化過。陰雪轉晴不到一天,太陽剛準備向我們微笑,後娘的臉馬上又出現了。車禍不斷、斷臂骨折、醫院爆滿、大夫日夜加班、飯店門可羅雀、商店銀櫃空空,官員滿臉愁容,國民怨聲載道。據漢堡修路工程隊報告,由於雪覆冰凍,百分之七十的路面受損,開春修路,將是一大筆預算。

德國的經濟危機尚未完全過去,失業率還在上升,國庫捉襟見肘之時,忽報,歐盟中難兄難弟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等臨海國家,經濟告急,急需大哥們幫助。尤其是希臘,國家頻臨破產,如果不立即搶救,小盟弟亡矣!

這倒好,給中國解了圍。本來西方媒體在當今的對外事務上,沒有太多的可寫,把全部炮火對中國猛攻,如「帶頭搗鬼世界環保會議」、「劉曉波判刑十一年違反人權」、「捷克前總理巴維爾要求諾貝爾基金會給劉曉波和平大獎」。「中國盜竊西方技術無恥」「谷歌威脅要撤出中國」「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等等等等,唯一少提或不提的就是即將舉行的上海世博會。


希臘成為歐盟負累

現在,歐盟內部起火,禍起蕭牆,他們開始把矛頭對準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愛爾蘭,批評他們明知經濟不好,但工資開得太高,造成國家負債。他們尤其把炮火對準希臘,說希臘國家財政一塌糊塗,政府人員極為臃腫,工資過高,使企業競爭無力。他們要求希臘政府說實話,到底國家欠債有多高。

有媒體甚至表示,希臘拿國際經濟危機當作擋箭牌,來解釋本國經濟的治理不善;不排除要個別國家脫離歐盟,如果他們的經濟狀況不改善,透明度不高的話。實際上就是指的希臘。

諸位讀者,在歐洲人眼裏,希臘本來就是另類。語言不屬拉丁系統,宗教不是哈裏路亞,生活懶散。如現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就是多年前那位曾經在飛機上偶遇一個妙齡空中小姐咪咪總理,最後和她結婚的前總理、西方輿論譁然的老頭,最後落選下台。誰知,幾年後他又東山再起,被選為新總理。他最近竟然把希臘經濟崩潰的責任,全都推到上屆政府身上,豈有此理。不過,希臘畢竟是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

本月二日,在雅典舉行的世界經濟研討會上,帕潘德里約致辭時表示,由於經濟結構問題,希臘確實遭遇經濟危機,目前希臘受到國際輿論的攻擊是不公平的。希臘的命運現在似乎掌握在一些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手中,而它們本應為引發當前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泡沫負責任。

在談到當前的金融危機時,帕潘德裏歐希望各國政府能從以前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希臘的經濟復蘇有待於各國政治家的共同努力。

本月九日,希臘政府宣布該國將限制公共部門薪資並修改稅法,以在二○一二年滿足歐盟預算規定。

翌日,希臘政府表示決心,實施該國公共財政的緊縮計劃,加大改革力度,增加透明度,提議全面暫停公務員加薪、增加燃油稅、提高退休年齡門檻並加速稅制改革,以期擴大財政收入、削減財政赤字。希臘政府計劃在二○一○將赤字佔GDP比重削減百分之四,從而降至百分之八點七的目標。希臘總理發表電視講話,月薪超過二千歐羅的公務員將暫停加薪,其後將加薪「凍結」範圍擴大至全體公務員。


歐盟委員會開始工作

本月十日,老百姓不答應了。希臘最大公務員組織希臘總工會立即舉行罷工,數萬國民上街遊行抗議政府多項削減財政赤字措施。罷工者湧向機場、公立學校、稅務局和公立醫院舉行示威。他們也把矛頭指向富有階層,要他們拿出錢來救市,並計劃二月二十四日再次舉行罷工。

就在希臘嚴重危機,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經濟告急時,歐洲議會二月九日終於表決通過《里斯本條約》簽署後的首屆歐盟委員會全體二十七名委員,宣布新委員會成立,可以開始工作了。他們分別來自二十七個歐盟成員國,各分一攤。歐洲議會對歐盟委員會的投票表決實行「全體制」,即或被全體通過,或者被全體否決。之所以拖到現在,據說是因為保加利亞向歐盟提供的委員人選,通過歐盟議會面試,很多問題答不出來,水平過低,不予通過。保國只得重新尋找新人選,一直拖到現在。

歐盟委員會是歐盟的執行機構,負責落實成員國的共同政策,代表歐盟參與國際談判。連任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任期五年的巴羅佐說,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在今後五年將促進歐盟經濟增長。

歐洲政策中心智庫的專家分析,歷屆歐洲高峰會議對重整金融規範及應付全球金融風暴等議題已跟不上形勢的發展。歐盟委員會必須自主提出新理念。由於希臘的經濟風暴。歐羅已下挫至九個月來低點,一直猶豫不決的德國,其財長朔伊布勒終於表示,德國將採取措施援助希臘政府,但是金額保密。估計其他原本不考慮實施援助的歐盟國家也可能跟進,奧地利及法國已宣布支持。


或推出激進變革

由於歐羅區沒有一個中央來執行預算控制,所以歐羅的穩定,必須依賴會員國將預算赤字抑制在國民生產總值(GDP)的百分之三以下。目前希臘預算赤字佔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二點七,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赤字也達雙位數。「幸災樂禍」的美聯社認為,希臘巨額債務推高借貸成本,引發人們對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等其他歐羅區高赤字國家的擔憂。 歐羅陷入「被包圍」狀態,希臘債務危機可能會拖垮整個歐羅區。

的確,目前歐羅面臨壓力,外加一些歐盟成員國抵制開放歐盟統一市場,新一屆歐盟委員會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統一思想,鞏固根基。

針對一些歐盟成員國希望能在制定經濟政策方面,有更大自主權,巴羅佐批評說,以免歐盟陷入債務危機,必須加強經濟政策的協調,我們必須認識到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這是唯一出路。

筆者估計,巴羅佐可能將採取一些「激進變革」措施,大刀闊斧地對一些頑疾動手術。歐盟二十七個成員國首腦定於本月十一日(也就是筆者脫稿的一天)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探討如何在當前背景下促進歐盟經濟增長。

諸位讀者,這場希臘危機突顯了歐羅的脆弱。這是新的課題。吃一塹,長一智。歐盟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磨練,不會因此癱瘓。筆者長居歐洲,收入是歐羅,當然希望歐羅穩定、歐洲穩定。哈里路亞!

-----------------------------------------------------------------------------

陶冬


豐田的中年危機


“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

改革開放伊始,豐田汽車在中國豎起的大廣告牌,充滿匠意,充滿自信。那經典的語言,成爲初識廣告的中國人飯後茶余的話題。30年過去了,豐田卻尷尬地發現,它在中國汽車市場的豪氣早已不見了。

儘管豐田汽車銷量全球第一,它在中國的排名卻進不了前五。上世紀90年代初,當中國推出三大三小與外資合作的車廠時,豐田是中國最願意追求的合資夥伴,可是豐田卻選擇了觀望,錯失了第一次進軍中國市場的機會。本世紀初,桑塔納已經遍佈神州各地,韓國、美國甚至其他日本車廠開始瞄準崛起的中國市場時,豐田還是不慌不忙,將注意力全部放在美國市場。如今中國已成爲世界最大的汽車消費國,也是今後十年世界汽車銷售的主要增長源時,豐田才醒悟這個“公司歷史上最大的戰略決策失誤”。不過悔之晚矣,中國市場已被一衆車商瓜分完畢,國產汽車也來勢兇猛。

豐田的煩惱遠不止中國市場,它在幾乎所有主要市場的份額都在下降。在最受關注的、利潤最豐厚的美國市場,其市場份額在兩年中急降近2%。在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陷入困境的情況下,市場一哥取得如此的戰果實在說不過去。本世紀中開始,豐田汽車遭遇了一系列質量事故,不得不幾次召回産品,令“質量第一”的金字招牌蒙受玷污。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雜誌甚至將三款豐田車從介紹名單中剔除,並言明「在沒有可靠資料支援前不再推薦豐田新品種」。

豐田在另兩個主要新興市場也是起步遲緩,應對失據,市場佔有率均低於2%。在新興市場開拓上傲慢、缺乏靈活性、固步自封的態度,令豐田汽車在大多數新市場中失去了先機。

世界第一大車商近十年走的彎路,可以簡單概括爲過度追求市場份額,在産能擴張中脫離了消費者,丟失了自己以客戶爲導向的企業傳統,消費者體驗和客戶滿意度變得可有可無了。2002年,當時的總裁張富士夫宣佈,豐田要在2010年佔領世界汽車市場15%的份額。此後,它的産能以每年50萬輛的速度擴張,不到8年就翻了近一倍,至2007年佔有了13.1%的全世界市場份額。然而,恰恰在銷量增長最迅猛的幾年,豐田車的召回率大幅上升。一連串高曝光率的質量問題,使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優質,可靠”的形象開始褪色。

今年加速器質量問題被爆出後,豐田的公關危機處理能力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被動地等著一個又一個負面消息不停地由媒體傳出。拒絕一次過地召回汽車,令公關上的負面衝擊經久不散,消費者對其質量問題的看法,也由初期的“個別事件”變成現在的“質量全面失控”。

當下,汽車業正處在重新洗牌的動蕩時期。老牌大戶通用汽車,克萊斯勒衰落了,一度不景的大衆汽車復活了,韓國汽車則在迅速蠶食著中端市場,中國、印度、巴西的國產廉價汽車對本國消費者更具吸引力。總體而言,汽車業在質量管理上的程式和技術,已經被普遍應用,豐田過去傲人的質量在市場上已變得不那麽搶眼,反而它在車型設計上的呆板則相對顯得更突出。豐田的長處被同行複製了,其缺乏個性的設計卻難以吸引新的購買者。

豐田在上一財政年度錄得4370億日圓虧損,這是公司1950年以來的首次全年虧損。更離譜的是,2009年第一季度曝出7660億日圓的鉅額虧損,赤字居然大過正在滑入破産深淵的通用汽車。豐田預計今年虧損2000億日圓,筆者懷疑最終結果會更差,豐田應該是今年汽車市場毫無懸念的輸家。

當然,豐田的虧損未必與其所陷入的困境成比例。金融危機,對急速擴張産能的企業構成沈重的打擊;日圓匯率的上漲,使韓國汽車突襲得手。這些外部不可控因素不能算在管理層帳上。不過,豐田企業文化過於保守,思維固化,缺乏求變的勇氣卻是事實。筆者認識一位元任職豐田的日本高管,他每次去卡拉OK點的都是同一首歌曲,十幾年不變,而且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相信他的生活、企業管理也都已經模式化、板結化,用這種人管理企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可想而知。豐田登上世界汽車一哥寶座才一年便跌落下來,原因也許就在其中。

豐田車的召回,仍在不斷地蔓延著,現在已經涉及到它的幾乎所有主打車型。豐田甚至暫停了一批車型在美國的銷售,這些無可避免地對公司財務構成巨大的壓力。金錢上的損失,是可以計算的,但是豐田苦心經營數十年的質量形象,卻毀於一旦。

更深層次的問題,其實是豐田發生了自我認知危機(identity crisis)。它由過去的追逐者突然變成了市場領先者,賴以激勵奮進的目標突然消失了,對於新的地位、新的身份卻無所適從,結果在市場份額的大躍進中迷失了自我,在世界第一的寶座上丟棄了對品質的執著。豐田所經歷的自我認知危機,在某種程度上也在不少日本其他巨企中存在。它們從追逐者變成領先者後,不約而同地進入了瓶頸狀態,激情少了,創意少了,機構內制肘多了,企業戰略中華而不實的空想多了。從幾年前的索尼到今天的豐田,日本賴以經濟起飛的巨企紛紛在自我認知危機中倒下。

筆者同時認爲,豐田不是通用,它仍擁有充足的現金,自身的結構性成本負擔也小得多。豐田的汽車技術仍是世界一流水平;它的質量管理有改進的空間,不過仍不失爲世界一流的水平;“豐田生産方式”,依然是行業最有效的生産模式。豐田需要的是,感受到危機,重新聚焦在“客戶本位”的經營模式上,鼓勵創新,勇於突破。豐田家第四代孫豐田章男在危機中接過帥印,他能否帶領公司破舊立新,只有時間可以給出答案。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封殺民間聲音 貪官豈會收斂

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內地毒奶粉案的賠償官司仍未審結,但三聚氰胺又再捲土重來;陝西渭南樂康公司的奶粉本周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其中十噸奶粉被銷往廣東,此案雖然已經逮捕了三名犯罪嫌疑人,但案中有案:購買了毒奶粉的一家廣東食品企業把問題奶粉交付作三聚氰胺項目檢驗後,竟然及格,而負責檢查的,是陝西省渭南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由此可見,毒奶粉從生產、銷售以至檢驗等整個流程,都失去了有效的質檢監督,中間多少個政府部門應該負責?為何零八年三鹿毒奶事件之後,政府三令五申要抓好奶品和食品安全,但聽者藐藐,現在毒奶又再出現,連最後把關的質檢單位也隻眼開隻眼閉,對有毒食物視若無睹,把人民的安全健康視作兒戲,情況實在令人痛心。

為了「隆重其事」,中央電視台昨天宣布,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務院最近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副總理李克強當主任;成立如此高規格的委員會,目的是要打擊危害人民健康的有害食品,但上一次三鹿毒奶案發生後,溫家寶總理也曾經親自過問,並撤了一批負責食品安全和質檢的高官,但結果如何!毒奶依然禁之不絕,可見官大未必就能解決問題,關鍵仍是整個質檢安全體制要有效監督,再配合民間輿論,令奸商和貪官的所作所為無所遁形,才能夠杜絕這些草菅人命的製造有毒食品勾當。

很可惜,中國政府並沒有視民間的監督力量為夥伴,相反對勇於揭露、追究以及為苦主請命的維權人士,官方卻待之以拘留、審訊和判刑,而加諸他們頭上的,則是「莫須有」式的指控;犯事的官員可免於刑責,揭露真相的平民百姓反而遭殃,試問民間監督力量又怎能茁壯發達,貪官污吏又怎會自動收歛?上一次為三聚氰胺毒奶事件奔走、被稱為「結石寶寶之父」的趙連海在去年遭正式拘捕,「罪名」是「尋釁滋事」,但趙連海做的,其實只是把受三鹿毒奶影響的受害者和家人聯絡起來,要求對那些不負責任的企業施以懲罰,及為受害人提供經濟賠償。另一宗令人搖首嘆息的案件,是揭露四川豆腐渣工程的內地作家譚作人昨天被成都中級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監五年;據譚作人的律師稱,法院是以譚作人發表六四事件的文章判刑,但熟悉國情的評論家都認為,六四事件已過了二十年,連協助當事人趙紫陽出版回憶錄的人士在大陸也無恙,寫六四的文章又怎會被拘判刑。事實很清楚,譚作人是因為起草「五.一二學生檔案」倡議書,呼籲民間調查四川地震遇難學生校舍的質量問題而觸怒官方並最終被判徒刑。

過去所謂打壓異見人士,是指政治上的異見份子,但結石寶寶之父和譚作人這一類異見人士,卻是以社會事故、以針對貪官,要求為事故受害人討回公道、爭取賠償為訴求,他們爭取的目標並不涉及政見,也絲毫跟煽動推翻政權無關;在國外,這些都是志願團體經常做的工作,涉及的都是為平民百姓切身利益奔走呼喚的行動,中國政府卻視他們為敵人、罪犯,除之而後快,令國家失去了一批以良心監督政府的正直之士,如此作為,試問那些真正犯罪、漠視人民性命財產的官員又怎會不拍手稱快?

正如內地網民所指,「三聚氰胺重出江湖,讓結石寶寶索償案添上悲壯的註腳」;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北京順義區法院第一次開審一起結石寶寶索賠案,但原定十二月九日的第二次開庭被取消,至今仍沒有再開庭的日期,這是至今為止全國唯一開庭的民事索賠案。事發至今,犯案主角三鹿集團已經不再存在,但結石寶寶事件的公道還是無影無蹤。為受害者爭權益的人沒有好下場,等於向貪官和無良企業大開綠燈;沒有民間監察,即使由最高領導人負責食品安全,有害食品還是打之不盡的。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高鐵何以「爆大鑊」?

陳雲



一僕二主,左右做人難。香港歸政於中共之後,內外形勢大變,而政務官失卻英倫的政治領導,要照顧香港民意,又要順從北京上意,只能按章辦事,猶如一部不能自我陳述道理的自動化機器,於是不時爆出醜聞,小事如增加生果金和減免外傭徵費,大事如市區重建及高鐵撥款,都是鬧劇收場。

高鐵撥款鬧出大風波,是因為規劃「區域快線」多年,忽然接了中共的死命令,說要將高鐵伸延至西九龍,打亂了官僚體系的辦事程序。命令既然來自「阿爺」,一眾官員又無政治領導,只好敷衍塞責,「累鬥累」,爆出大鑊,貴客自理也。


菜園村是最弱一環

二○○六年環境運輸及工務局提交立法會的高鐵方案,基於運輸效率原則,極力提倡與西鐵共融的「公用通道」,即使不必興建高速鐵路的專用路軌,只須將目前的西鐵接駁到深圳福田便可。豈料到了二○○七年七月,廖秀冬局長離任之後,曾蔭權政府隨即提出專用通道的方案,主張興建接駁西九的專用通道。遽然改換方案,便要急就章,匆匆上馬,假如特首不予領導和關顧,只好放棄精細的諮詢和人事周旋,依照機械原則辦事了。

假如高鐵計劃不是碰觸到菜園村村民的生存空間和生活方式權利,不會爆發強大的示威抗爭。碰觸到這個文化地雷,是官員始料不及之事。石崗菜園村鄰近有許多平整妥當的貨倉地和停車場地,屬於一二原居民地主所有,而菜園村則大部分屬於官地,村民不是原居民,只是臨時容忍在上面建屋及耕種。依照機械的官僚盤算,收回菜園村,用警察防暴隊掃蕩貧民,賠償所費無幾,頂多補貼搬遷費,送他們上樓住公屋而已。若果向地主徵收倉地,地主「獅子大開口」,官員便要向財政司司長解釋了。


貧民的生存環境大變

官員不曾意識到,目前的貧民處境大不如前,而社會對生態保育、貧民居住權和生活自主權的維護,也有巨大變化。頗多人已經參透城居之困局,不會被政府誘騙「上樓」,寧願居住鄉村菜園,自得其樂。這些新的因素令青年發起保育社運,令撥款一拖再拖,耗費時日,政府的數據推算建築成本每日增加五百萬元。埋單計數,真不如當初向地主付出巨款,買了毫無生態價值、又不影響平民生計的水泥地皮好了。

香港的銅臭社會有一句話,說「用錢解決得了的問題,便不是問題了」。恰好,清拆菜園村,牽涉貧民的生存權利和文化權利,這些就是用錢解決不了的新問題。許多無聊的市井小人,見了菜園村的抗爭,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放棄貧民的本來位置,忽然將他們的腦袋換上了地產財閥的腦袋,說菜園村不願意搬遷的人,只是希冀勒詐多點賠償而已。這是某些愚蠢平民的精神自瀆,以為放棄自我,變成地產商他們,就是他們的一分子了。人家從未當你是一分子呢,何須自作多情?到政府拆你屋的時候,便知味道了。

以前,港英政府清拆山邊的寮屋,居民安置上樓,當時的公屋位於市區,又臨近工廠大廈,容易尋找工作,公屋的商舖物價低廉,管理鬆懈,萬一失業,借助公屋的人流,隨時可以售賣工廠貨尾或熟食零食為生。隨住工業北移、商舖領匯化及管理嚴苛化,現在的公屋只是睡房住宅區,而且遠離市區,交通費用高昂。貧民也是識得計數的,每戶賠償六十萬元,要放棄鄉村的家園,豈會願意?這與市區重建局用收地條例強逼舊區的小業主交出業權,然後轉手圖利一樣,貧民看在眼裏,恨在心裏。


特首懶理 一拍兩散

菜園村內有社工、教師和傳教人員等,這些都是有知識、有餘閑的人,不易應付,假使當初由民政官員詳細勘察和刺探民情,便知阻力重重,不如多付費用,向倉地的幾個業主購買私人土地便算,這是用錢一定解決得來的,只需花多些心思,向財政司司長和立法會解釋而已。假如解釋得體,立法會議員斷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質問官員為何不去清拆貧民在官地上的家園,反而用高價去向地主購買水泥地皮。

反正高鐵註定是大花筒,官員用心盤算,捨難取易,便不會向菜園村開刀,那麼一切高鐵的抗爭便失了菜園村的感性火頭了。然而,站在官員的位置,既然北京忽然改發命令,要在香港境內修建高鐵,打亂當初談好的區域快線部署,沮喪之餘,特首曾蔭權又闊佬懶理,不加強人手和研究,施展政治手腕調解,為何自己要拼命完善工作呢?倒不如按章工作,即使出了事端,非戰之罪也,袖手旁觀可矣。

明乎此,高鐵諮詢之笨拙粗疏,地政官員闖入菜園村民居之魯莽無禮,乃至立法會財務會議一再延遲,官員依然不去修訂議案,堅持以原來的粗糙議案付諸最後表決,這些都可以理解了。

換了你是官員,大概也會這樣做。既為公僕,卻不知要侍奉誰哪個主人,不如侍奉自己,就自己方便好了。鬧出大事,一拍兩散,將高鐵抗爭、本土認同、鄉民和舊區居民的生存權利之爭與政制改革之爭一並捆綁,民生民族民權炒做一碟,「三民主義」反攻大陸,回贈北京,由北京來收拾殘局,使北大人自食其果,豈不更好?

2010年2月7日星期日

希臘問題牽連廣

黃元山



兩個月前,杜拜事件雖拖累港股大跌,但我曾在這裏說過只是一件小事,因杜拜跟其他國際金融機構關係不大,我認為「杜拜事件只是金融海嘯續集的第二單元。金融海嘯的續集,是一幕幕的政府財政危機,在未來三五七年陸續上映。」

歐盟經濟不能一概而論,可以分為核心歐洲和歐盟二等公民。


歐盟二等公民危

核心歐洲,以德國為首(法國當然不會同意),在金融海嘯後經濟雖大受打擊,GDP大幅收縮逾5%,比美國更嚴重,但由於法規相對保障勞工,所以德國失業率比美國低;而且,縱然德國的經濟比美國更差,但德國政府的救市力度卻相對較小,所以德國財政相對健康(之前也解釋過,美國政府的「童年陰影」是大蕭條的通縮,而德國政府的「童年陰影」是納粹時期的通脹,所以德國印鈔相對較少)。

歐盟二等公民,現在最有名的是「歐豬五國」(PIIGS),即葡萄牙(P)、愛爾蘭(I)、意大利(I)、希臘(G)和西班牙(S)。兩個月前已談過西班牙的問題,近幾天新末日博士魯賓尼也大談西班牙問題。不過,比起西班牙,希臘的問題更嚴重。

希臘失業率(10%)比西班牙低(20%);希臘政府一年的財赤佔GDP的13%,跟西班牙(11%)及美國差不多;但希臘財赤比歐盟法定的3%GDP高很多,而且總負債已超過GDP的100%,遠高於美國(60%)和西班牙(40%)。市場對希臘的負面情緒比西班牙大很多,看5年期CDS(信貸合約),西班牙只是130點子,希臘卻高達370點子。

究其原因,是因為市場對希臘政府減赤的信心不大,除了經濟因素外,也有政治的考慮。再者,現在市場知道希臘在未來幾個月需不斷發債,甚至傳出向中國求救而被拒的負面消息,進一步打擊信心。最致命的是,歐洲也不斷撤減一些非典型救市措施,如流通性機制,使歐盟國家的債券需求減少。


較杜拜事件嚴重

無論是希臘或西班牙,只要「歐豬五國」任何一個成員出問題,後果也比杜拜嚴重得多,可以牽連甚廣。未來幾年,應會看到更多歐盟跟「歐豬五國」的博弈,比方說歐盟不斷警告希臘,不要寄望歐盟出手拯救。但如果真的火燒後欄,歐盟又怎能坐視不理?

雖然我對「歐豬五國」的前景悲觀,但並不同意歐盟兩年後解體的末日論點,反而有個和主流意見(看淡歐元)不同的逆向思維──美元在上半年反彈後,歐元在下半年有機會長遠跑贏美元,因為之前說過,歐洲央行印鈔比美國少。

2010年2月5日星期五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中策組成太子黨俱樂部、羅家聰禁談中國

蔡子強



中策組:太子黨俱樂部?


最近有一宗新聞,大部分報章都走漏了眼,只有《成報》於2 月1 日有作報道。那就是作為政府智囊的中央政策組,其最新公布的非全職顧問名單,若然細心考察,大家會赫然發現,當中不少是親中紅人的第二代,包括:陳晴——前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的女兒黃友嘉——前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黃保欣的兒子范駿華——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的兒子許華傑——已故港進聯立法會議員許長青的兒子施榮忻——全國政協委員施子清的兒子胡曉明——全國政協委員胡法光的兒子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兩年之前的那份名單,也包括霍英東長孫霍啟剛、曾憲梓二子曾智雄等。只是想不到,今次竟然會變本加厲,一下子多了這麼多。

究竟這群親中紅人第二代,較他們同代人,在識見、能力、修養和貢獻上,有何過人之處?還是只靠家族後台較硬,人事關係網絡綿長?如果不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只會讓人質疑:

‧中策組是否已經成了太子黨的俱樂部?

‧中策組是否成了其掌舵人(又或者「西環」) 「分餅仔」、「派彩」、政治酬庸的工具?

‧中策組現已成為一項政治資源,讓親人紅人及富豪的後代,有機會「省靚」履歷,再謀在仕途上再踏青雲路?

‧回歸10 年,香港是否會慢慢變成一個,無論在經濟以至政治上,都慢慢喪失流動機會,成了門庭森嚴的社會?



彭定康年代天淵之別

我有一些朋友,他們在90 年代,做過末代港督彭定康那個時代的中策組非全職顧問,都說那是一個較能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脈絡的機制,並把之形容為「Opinion Leaders Focus Group」。但如今中策組卻恍如被「廢了武功」,但出手者卻不是對手,而是政府自己。

當年彭定康沒有實行「親疏有別」,由顧汝德(Leo F. Goodstadt)領導的中策組,也能有容乃大,廣納百川。除了李卓人、陸恭蕙等泛民政治新星,又或者何喜華等公民社會活躍骨幹之外,雖然當時中英關係緊張,幾近誓不兩立,但當時中策組仍能招攬如陳婉嫻這類的親中紅人,甚至找來民建聯總幹事鄭艾倫當全職顧問。

為何要這樣做?我想,一個要掌握民意水溫的機構,便必須要找來五湖四海,尤其是不同政見人士,耐心聆聽,才能周全。「自己友」的歌功頌德,其實大可可免則免。它要為政府起到的功能,是俗稱的預先「聞到味」,試問一個只有「自己友」同一鼻子出氣的俱樂部,又如何可以起到功能?

他們舉例說明,說每次當彭定康與北京進行政改談判,前後幾個星期,都會召開中策組非全職顧問的會議,從各人口中得知各方的期望和反應,好讓他能知己知彼,打更有把握的仗。


掌握民情機器是如何開始崩壞的?

見微知著,籌劃一個用來了解民情的中策組非全職顧問班底,也都弄成這樣一個俱樂部的樣子,難怪前一陣子傳出,要解決80 後問題,「有人」向政府高層建議, 「提供更多文娛康體活動,讓他們忙於打band、唱K、跳街舞,以確保他們無暇上街抗議」這一類的餿主意。曾蔭權及特區政府被一個又一個民意政治炸彈爆炸,炸得體無完膚,都是活該的。

一葉知秋,大家大概終於知道政府掌握民情的機器,是如何開始崩壞,以至瓦解的;又以及,年輕人的仇富心態是如何形成,在他們眼中,香港是一個如何令人窒息的社會,建制又如何是一個私相授受的利益集團。


上星期,鄭經翰在其《信報》專欄寫過一件趣聞,說一位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在其個人卡片上,印上「特區政府顧問」的銜頭。或許劉崇尚簡約和環保,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縮寫成「特區政府顧問」6 個字。而劉貴為全國政協委員,在國內與官民各方打交道時,想必也是用同一張卡片的吧。大家看在眼裏,不知道又對這些顧問有何觀感呢?

-------------------------------------------------------------------------

明報


羅家聰突收交銀「封嘴令」港版末日博士禁談中國



小琴的同事,以往搵專家評論人民幣,第一時間諗起有「港版末日博士」之稱的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話晒交銀香港母公司交通銀行(3328)在內地地位超然,內地分析數據絕對唔少。加上羅家聰講的一向觀點清晰,絕唔拖泥帶水。

點知,噚日小琴突然收到羅家聰電郵告知,今後交銀香港唔會評論中國事宜。其他的照樣可以評論,中國事宜則一律封嘴。


特別部門首肯至講得

記者噚日搵到羅家聰,佢話公司突然有政策,如果要評論內地經濟,包括人民幣等等,事前都要過一個特別部門。記者當然追問係咩部門?佢話唔方便講喎,所以為免麻煩,唯有唔好評論。

羅家聰之所以多了個「港版末日博士」的稱號,係因為佢在金融海嘯期間,話「淡完又淡再三淡」,結果當然係中完又中。佢自己在報紙個人專欄,評論港府等香港一眾政界人物,確從不手軟。但評論中國內地的東西有乜咁敏感,搞到要佢老哥封口?小琴又唔係好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