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3日星期二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2: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及後續措施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是金融制度與貨幣制度同時出現問題。


在金融制度上,問題出現在兩方面:

1. 借貸與抵押資產的比率(槓桿比率)太高:

金融機構竟然可以透過Off Balance Sheet、SIV我等方法「合法地」提升槓桿比率至令人難以想像的高度。

2. 金融市場的產品太複雜,連經濟專家不易弄明白:

金融機構可以透過把「毒資產」(toxic assets)與正常資產通過衍生工具與保險合約的形式包裝成經過評級機構認證的「優質資產」,而產品的複雜程度連經濟專家也搞不清楚如何運作,結果當然是在出問題時「火燒連環船」。


在貨幣制度上,問題則比較複雜。

美國目前採用的貨幣制度是無錨貨幣(fiat money)制度。無錨貨幣(fiat money)是指貨幣本身並沒有實物本位或外幣本位的支持。現今差不多所有發達國家都採用這種貨幣制度

無錨貨幣制度的失敗,在於貨幣政策一方面要穩定物價,另一方面要調控經濟,難度很大,亦很難兩全其美。

在無錨貨幣制度下,要穩定物價及調控經濟,在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局長前,主要是靠調控貨幣量,而如何調控貨幣量是非常困難的:

1. 現今的經濟學家在如何計算貨幣量的問題上仍然存在爭議。
2. 在全球一體化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不斷流動著,政府無從精確得知貨幣的流動情況,而其對本國的物價變動更難以掌握。

到了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局長後,他轉用調較利率來穩定物價及調控經濟。雖然新方法並不存在上述問題,但是調較利率與調控貨幣量一樣,效果通常要六個月至十多個月才顯現,在歷史經驗上,很難持久地調控得宜。

其實市場的利率應該由投資的回報率決定,而把利率調上調下是價格管制,會擾亂市場的運作功能。如果市場對聯儲局利率調控有比較可靠的平均預期,那麼代價只是較高的交易費用。可是如果市場對聯儲局利率調控的預期大幅與實際有很大的出入,災難便會出現。


在分析完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後,讓我們轉而預測美國會如何應對。

美國政府為了救市,現今以及未來財赤的估計實在已經到了嚇死人的地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龐大的財赤最終亦必須解決,解決之道有:

1. 美國增加向企業及市民抽稅以償還債項。結果是企業減少投資,增加失業率,而市民則減少消費,整個國家進入日本式的長期衰退期。
2. 增加貨幣供應,製造通脹、美元下跌、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

兩害取其輕,美國政府肯定不會選擇第一個方案,只好採用第二個方案。


製造通脹,除了可以減輕美國的赤字財政負擔外,還可以帶來下列好處:

1. 減低法定最低工資的負面形響,對民眾的就業有幫助。
2. 增加民眾的消費。
3. 通脹可以帶動資產(包括房產)的價格上升,可以減低「毒資產」(toxic assets)的毒性。


由於美國目前採用的貨幣制度是無錨貨幣(fiat money)制度,增加美元貨幣供應(即印銀紙)在技術上是毫無困難的。不要忘記,美元是目前世界各國的儲備貨幣,增加美元貨幣供應等同於向世界各國人民收取「間接稅」。另一方面,將來出現的通脹可以與世界各國一同「分享」。

由此可見,美國是有很大誘因採用通脹以應對是次危機的,這亦是本人看好金銀鉑的原因。

當然,若通脹急升的話,有機會令美元急跌、長期利率急升、長債價格急跌。美國政府為了穩定美元匯價,其中一個方法是四處打擊對手。最新的動作是讓美國政府控制的評級機構不斷下調對歐洲高負債國的評級,讓希臘危機提早顯現,藉以打擊歐羅,甚至導致歐盟解體。另一方面,開動宣傳機器,把「品質保證」的豐田,打下十八層地獄。對中國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以及向人民幣匯率施壓。

7 則留言:

匿名 說...

"金融機構可以透過把「毒資產」(toxic assets)與正常資產通過衍生工具與保險合約的形式包裝成經過評級機構認證的「優質資產」" - 這些就叫金融創新,都係設計出結構性產品(Structural Products),通常所用的Building Blocks都是"bonds"加上"options",而exotic options現時所用的最流行的是"barrier options","quanto options",和"rainbow options",例如"KODA ELN"便是用了"barrier options".

"產品的複雜程度連經濟專家也搞不清楚如何運作" - 這個當然是的啦,因為從根本開始金融和經濟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和範疇,在金融領域以複式高速發展的現今,經濟學家不要忘想可以透徹明白當代金融. 其實金融學由經濟學生出,正如當年生物學的基礎是由化學而生,到現在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須要不同的專家去研究.

匿名 說...

a) 在無錨貨幣制度下,要穩定物價及調控經濟,在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局長前,主要是靠調控貨幣量,而如何調控貨幣量是非常困難的 <--- 這所說的是 Open Market Operations?

b) 到了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局長後,他轉用調較利率來穩定物價及調控經濟 <--- 這所說的是 adjustment of Discount Window and Target Fed Fund Rate

c) 調較利率與調控貨幣量一樣,效果通常要六個月至十多個月才顯現,在歷史經驗上,很難持久地調控得宜 <--這是因為 recognition lag, admin lag, policy implementation lag.但是lag in Monetary Policy 已經比lag in Fiscal Policy 來得短了很多. 在未能發展更多有效的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之前,都要等下啦.

d) "其實市場的利率應該由投資的回報率決定,而把利率調上調下是價格管制,會擾亂市場的運作功能。如果市場對聯儲局利率調控有比較可靠的平均預期,那麼代價只是較高的交易費用。可是如果市場對聯儲局利率調控的預期大幅與實際有很大的出入,災難便會出現。" <--- 這個認同,(有Classical Economics的思維),在經濟低迷或預期的Depression下,本人認為政府或中央銀行的出手更有限使失效的市場(Market Failure)回復過來(Keynesian Economics的思維),1930's年代的美國great depression的事實亦證明是行得通的.

e)"增加貨幣供應,製造通脹、美元下跌、利率上升、債券價格下跌" <---錢多不一定成功救回經濟,因為這是"有錢"與"消費的意欲"和"槓桿擴大的意欲"的問題,要相互配合才可行.

匿名 說...

美國政府為了穩定美元匯價,其中一個方法是四處打擊對手。最新的動作是讓美國政府控制的評級機構不斷下調對歐洲高負債國的評級,讓希臘危機提早顯現,藉以打擊歐羅,甚至導致歐盟解體。另一方面,開動宣傳機器,把「品質保證」的豐田,打下十八層地獄。對中國則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以及向人民幣匯率施壓。<----美國這資本主義老大帝國是很懂玩這種金融戰術的,其他國家,尤其發展中的國家是很容易被美國不戰而屈人之兵,過往的二十年歷史足以佐證,日本1990的經濟泡沫爆破,東南亞1997年的金融危機,等

匿名 說...

"金融機構竟然可以透過Off Balance Sheet、SIV我等方法「合法地」提升槓桿比率至令人難以想像的高度。"

這就是Shadow Banking的結果. Shandow Banking如 SPV/SIV, hedge funds等相對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s)來說都是沒有貼現窗備用信貸(Discount Window Facilities), 聯邦存款保險(FDIC Deposit Insurance), 擴大的個人零售存款(Broad based retail deposits)作為Shadow Banking資本的保障,加上他們都是多用高槓桿以求擴大利潤,尤其在投資息差(Interest Spread Products)或信貸差的產品(Credit Spread Products),並加上在2007年開始的美聯儲的不斷增加短期利息,以致利率曲線向下斜,和企業信貸評級的不斷下滑,最終令至這些Shadow Banking相繼爆煲,首先就是Bear Sterns下的SIVs揭開序幕.

再加上大市環境氣氛,尤其在美國地產按揭市場已轉變成為如Hyman Minsky所述的Ponzi Units,普遍投資者已在市況未能持續向上的情況下,變得無力還債的結果.

聰聰 說...

"產品的複雜程度連經濟專家也搞不清楚如何運作" - 這個當然是的啦,因為從根本開始金融和經濟是兩個不同的學科和範疇,在金融領域以複式高速發展的現今,經濟學家不要忘想可以透徹明白當代金融. 其實金融學由經濟學生出,正如當年生物學的基礎是由化學而生,到現在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須要不同的專家去研究.

->問題是,許多複雜的產品是否真正有需要,或只是銀行家利用信息優勢,藉這些產品謀取(欺騙?)投資者的金錢,造成經濟浪費,以及進一步的系統性危機?
->陰謀論的角度:華爾街的銀行家逼政府救市,取得利益後「功成身退」。


調較利率與調控貨幣量一樣,效果通常要六個月至十多個月才顯現,在歷史經驗上,很難持久地調控得宜 <--這是因為 recognition lag, admin lag, policy implementation lag.但是lag in Monetary Policy 已經比lag in Fiscal Policy 來得短了很多. 在未能發展更多有效的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之前,都要等下啦.

->如果貨幣以一籃子物品的可以在市場成交的物價指數為貨幣之錨,便不會有這個問題。
->貨幣終於回歸到計算、交易及儲存單位的功能。
->不過,美國肯定不會這樣做,因為它要繼續「操控」匯率,破壞別國的經濟,以及賺取各國的「間接稅」。


在經濟低迷或預期的Depression下,本人認為政府或中央銀行的出手更有限使失效的市場(Market Failure)回復過來(Keynesian Economics的思維),1930's年代的美國great depression的事實亦證明是行得通的.

->這件事其實有爭議性。

匿名 說...

Monetary standard
a) Monometallic Standard (單本位)
- Silver Standard (銀本位)
- Gold Standard (金本位)

b) Bimetallic Standard (複本位)
- Gold and Silver Standard (金銀複本位)

Gold Standard (金本位)
─ Gold Coins Standard (金幣本位)
─ Gold Bullion Standard (金塊本位)
─ Gold Exchange Standard (金滙本位)

Reserve Currency Standard (外滙儲備本位) - use of resereve currency like USD as the backup to replace role of gold

Luke 說...

通脹 + 打擊對手! Really big benef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