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1:重新反思「大市場,小政府」

在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對於美國聯儲局短時期內增加貨幣量至史無前例的水平,以及中國推出「四萬億」工程及銀行放出天量信貸,大部份經濟學者都持以肯定的態度。更有學者指出,世界各國在未來要維持穩定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避免再發生類似災難,「大市場,小政府」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必須從中擔當更為主導的角色。上述的說法是十分危險的,我們有必要在目前重新審視一下市場經濟及計劃經濟的相關概念:

1. 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理想的經濟制度,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生存。在任何經濟制度之下,不論是市場經濟或者是計劃經濟,競爭永遠存在。例如在「文革」時期,會搞政治手腕,會跑後門的人通常是勝利者,而善於生產的人,多遭淘汰。

2. 在政府的干預之下,自由的競爭下的失敗者,必定想盡辦法,讓政府改變競爭規則,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

3. 在政府的干預之下,每個人都會因應自身的情況對政策作出調節。結果,不但政府的政策目標無法達成,甚至出現了反效果。另一方面,社會上最缺乏調節能力的一群,即收入最低的一群、通常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4. 在眾多經濟制度下,最少經濟浪費的制度便是在有私有產權下的以市場價格為競爭準則的經濟制度。在過這種制度下,市場價格這隻「無形之手」會令各種產品及服務的供應及需求自然達致平衡,在無交易費用之下並不會有任何經濟浪費。

5. 計劃經濟的主要困難是,現代社會太複雜,官員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肯定無法一一兼顧。實情是,社會越複雜,我們越需要透過市場價格這隻「無形之手」指導經濟活動,促進生產。

6. 任何的集體行為,不可能永遠得到所有人的共識;越多的集體行為,人們就愈經常要被迫妥協。計劃者為了讓政策順利推行,必定會強調他們所做的是「為人民服務」,符合「公眾利益」。可是,社會上有千百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喜好,試問計劃者憑什麼斷言自己所做的符合「公眾利益」?

7. 計劃經濟與民主必定是水火不容的。在計劃經濟下,政府若想借議會推行計劃,將會舉步維艱,只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最後,政府為了「強政勵治」,不再受議會的束縛,只好實行獨裁統治。

8. 獨裁政府為了爭取民眾支持,令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向著計劃的目標進發,經常在社會上製造「敵我矛盾」。而所謂的「敵人」,可以是國內「洩露國家機密」或損害「國家利益」的人,或者是國外的「歐美式帝國資本主義」。

9. 在獨裁統治下,人民只許聽聽話話,不許亂說亂動。在這個情況之下,能夠成功上位的人,通常不是壞蛋,就是笨蛋。奈特(Frank H. Knight)教授說得好:「在計劃經濟下,沒有政治野心的人是注定不能上位的,一如心地善良的人,無法在滿佈奴隸的種植園覓得監工職位一樣。」

10. 經濟權力一旦被集中並用作政治權力的工具,被操控的人將會對掌權者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性質與奴隸幾乎沒有分別。當唯一的僱主就是政府,反抗就等同慢慢餓死。

11. 法治強調一視同仁,計劃經濟則「親疏有別」。前者不用理會富貴貧賤,總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後者則剛剛相反,「親」者歡「疏」者愁。康德(Immanuel Kant)說得好:「如果某人不用聽命於任何人,只需服從法律,那麼他就是一個自由人了。」

上述各點,相信已經能夠清楚解釋市場經濟、民主及法治的重要性。難道我們還要走回頭路嗎?必須指出的是,造成美國目前困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市場經濟。同樣地,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偉大成果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計劃經濟。


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是金融制度與貨幣制度同時出現問題。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偉大成果的原因如下:

1. 在改革初期,國家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及鄉鎮企業上取得初步成功。

2. 在改革的進程上,並不採用當時歐美經濟學家看好的「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一步跳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的鴻溝。前蘇聯、東歐採用「休克療法」的結果是,大量缺乏「自生能力」(viability)的企業破產,造成失業、經濟崩潰和社會動蕩。

3. 在改革的進程上,採用漸進式的改革方案。國家一方面允許新的企業進入具有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的部門,減少經濟浪費,為缺乏自生能力的傳統部門企業的創造改革條件;另一方面,繼續給予傳統部門企業必要的保護和扶持,使其不會即時面對破產的危險,然後創造條件讓傳統部門企業培養自生能力。

4. 最後,在自由市場的壓力下,慢慢建立起了張五常教授發現的「縣與縣之間的競爭制度」

上述各點原因,說明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偉大成果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計劃經濟,反而是因為它採取合宜的措施成功地從計劃經濟逐步過渡至市場經濟。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有沒有走回頭路的機會?還是繼續採取合宜的措施向在有私有產權下的以市場價格為競爭準則的市場經濟制度邁進,並在其中逐漸滲入民主及法治的元素?在觀察到中國在過去一年的政經變化後,本人對此是審慎悲觀的。


在未來數天,本人將會發表以下兩篇文章: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2: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及後續措施的影響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3:中國救市措施所引發的後遺症

4 則留言:

匿名 說...

一直以來都有看您的資料庫,我對經濟的認識極度皮毛,拜讀兄台這篇大文,令我學到不少東西。但有一點我感到頗有疑惑的,就是所謂:「造成美國目前困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市場經濟。同樣地,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偉大成果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實行計劃經濟。」我想問問:

1.現實中有沒有絕對的市場經濟(完全排除政府干預、監控)或計劃經濟(完全排除巿場無形之手)呢?我覺得應該是沒有的。美國政府亦經常有干擾(操控)市場的動作。

2.「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是金融制度與貨幣制度同時出現問題」。顯然,這就是指自格林斯潘上場以來對銀行業的監控過於鬆弛。因此,我覺得「造成美國目前困境的原因,正正就是因為它實行了過度寬鬆的市場經濟」,我的想法未知是否有問題?
         ~Greenleaves敬上

聰聰 說...

回覆Greenleaves:

你十分客氣,多謝你的回應。

1. 現實中沒有絕對的市場經濟(完全排除政府干預、監控)或計劃經濟(完全排除巿場無形之手)。

為了減少經濟浪費,政府的角色應該是提供有利的環境(例如健全的司法和立法制度、民主監測、閞放市場訊息的流通......),以促進民眾在有私有產權下的以市場價格為競爭準則的經濟制度下競爭,而不是透過計劃經濟去操控經濟,造成經濟浪費,甚至慢慢過渡至「獨裁統治」。


2. 金融制度出現問題指的是制度複雜到連經濟專家亦不易弄明白。

貨幣制度出現問題指的是在無錨貨幣(fiat money)制度下,如果市場對聯儲局利率調控有的平均預期與實際有很大的出入,災難便會出現。

「投資筆記 - 金融危機2:美國金融危機的主因及後續措施的影響」將會詳細探討上述兩個因素。

聰聰 說...

美國政府經常有干擾(操控)市場,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政治因素。
2. 操控原材料、製造業產品......等「定價」,藉以剝削發展中國家!

匿名 說...

最後一段寫得好! 可能是中國人財大氣粗和爆發戶的氣燄所導致的問題,真是要審慎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