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中國製造”何以比國外貴?

時寒冰



出國購物,最大的感慨是,標注“MADE IN CHINA”的商品,不僅質量有保障,而且,價格比國內便宜好多。到美國時,我曾經對十幾種商品的價格與國內進行比較,發現價差最大的超過了50%。也難怪,國人爲何在國外一擲千金,大包小包往回拎了。

問題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漂洋過海,何以比國內還便宜呢?

這是一個奇怪但並不有趣的現象。畸形的現象,必有畸形的根源。

商品在出廠以前,並沒有明顯區別。區別在出廠後。

國內的商品雖然沒有遠渡重洋,但是,歷經重重運輸關卡,運輸成本外加各種亂罰款、亂收費,累加起來,比國際運輸路線更昂貴。據報道,全世界收費公路14萬公里,其中有10萬公里在中國,占了全世界70%。交通部規定40公里設一收費站,而有些地方政府規定,高等級公路每20公里甚至更短路程就可設1個收費站。收費站的密集發展擠壓了原本作爲公共産品存在的免費公路的空間,提高了商品的運輸成本。更有甚者,一些職能部門濫用權力,動輒對運輸車輛敲詐勒索,所有這些成本,都被轉嫁給了消費者。

過了公路關卡,面臨著高昂的進場費。商品無論進入商場還是超市,就面臨著上架費、月返費、廣告費、促銷費、年節費、毛利補差、條碼費、端頭費等等,另外還有促銷活動中的條幅、花籃、空飄、地貼、牆貼、燈箱、DM特別廣告、人員管理等費用。除此,還有各種暗箱操作的費用,否則,自己的商品就可能被擺放在極偏僻的位置。無孔不入的腐敗,加大了中國整個經濟體的運行成本。

由於商場、超市收取了遠高於國外同業者的費用,獲取了更高的利潤,根據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原理,這些都被納入到價格當中,轉嫁給了消費者。

再一個是由誠信缺失增加的成本。國外的商家與生産廠家打交道,誠信度一般都比較高,合同一旦簽訂,大都會認真執行。這大大減少了交易成本。而生産廠家與國內的商家打交道,經常面臨著賬款拖欠,遲遲追討不回的風險。爲了避免這種損失,廠家大都會提高價格,而這些成本也基本上都轉嫁給了消費者。

除了這些原因,貨幣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或者說,是一個最根本性的因素。不妨以中美兩國的貨幣量做比較。2010年6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餘額爲67.39萬億元(折合9.9萬億美元),2010年6月末,美國M2是8.6萬億美元。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比美國多出1.3萬億美元。截至今年11月,中國的M2已經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71.03萬億,比美國已高出20%多。成爲自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貨幣總量最多的國家。

這意味著,同樣的商品在中國所對應的貨幣量,遠遠大於在美國所對應的貨幣量!或者說,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其實是被嚴重高估的,當高估的人民幣兌換成相對低估的美元等外幣去購物,就會感覺到物價極其便宜(人民幣超發的嚴重性數倍于美元)。正是匯率的扭曲,使得出國後,以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後購買的商品價格反而更便宜。由此可見,人民幣並無任何升值的空間。或者說,人民幣升值,只是一個虛幻的假像而已。

“中國製造”在國內比國外貴的現象,折射出來的其實是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非常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商品出口到國外,價格變得比國內便宜,與出口退稅政策不無關係。所謂出口退稅,就是指對出口貨物退還其在國內生産和流通環節實際繳納的産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和特別消費稅等,使本國産品以不含稅成本進入國際市場,與國外産品在同等條件下進行競爭,從而增強競爭能力,擴大出口創匯。

同樣一種商品,在國外是“以不含稅成本進入”市場的,而在國內,是包含著諸多稅收成本的。這使得商品進入國際市場,反而成本更低了。

出口退稅減少了我們的財政收入,而使國外的消費者得到了實惠,或者說,對國外的消費者給予了補貼。這裏面其實還隱含著一個邏輯:爲了補貼外國消費者,中國消費者需要承擔更高的稅、費。因此,美國對國民一再減稅,而且,出手大方,而中國不敢如此做。12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人達成的減稅法案獲得了美國國會參議院的投票通過,該項法案耗資8580億美元,將延長數百萬美國民衆的稅收減免措施,並將通過拉動消費來刺激美國的經濟增長。中國的消費者除了看著眼饞,只能歎息了。

外國進口商對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了如指掌,他們會想法切分國內企業的這塊蛋糕,使得我們的企業享受到的出口退稅好處其實很有限,倒是外國人拿走了大頭。

在出口退稅政策下,國內一些企業不惜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口商品,而當面向國內市場時,願意這樣做的企業恐怕寥寥無幾。國內商品價格高於國外,就變得順理成章。

而且,由於我國常年實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戰略,每當外部發生危機,中國都會提高出口退稅標準。比如,1998年,爲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將出口退稅率提高到5%、13%、15%和17%四檔。爲了應對次貸危機,我國自2008年8月份起,連續7次上調出口退稅率,綜合退稅率從9.8%提高到逾13.5%。
出口退稅率提高了,財政收入減少了。據國家稅務總局統計,2009年全國共辦理出口退稅6487億元。這意味著財政收入相應的減收6487億元(已超過當年稅收新增的收入),給本來嚴峻的稅收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爲了應對龐大的投資計劃,我國不得不增發貨幣和信貸。流動性多了,就必然引發國內的物價上漲。

更重要的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口,大大提升了我國商品的競爭力,導致貿易順差加大。而在現行的貨幣發行制度下,貿易順差又使得國內基礎貨幣的投放被動地加大。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基礎貨幣的增加,一直與此密切相關。由此,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的邏輯就成立了。也因此,“MADE IN CHINA”的商品,在國內的價格就顯得比國外更貴了。

離奇的是,中國凝聚著民衆血汗的商品,換來的美元,又以購買美國國債、企業債等形式,流回了美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專家劉夢熊先生曾經撰文質問:“按國際金融交易慣例,購買債券、股票的仲介有傭金可收,傭金是百分之二點五,三萬億的百分之二點五,就是七百五十億,所得的傭金流向如何,有沒有人以權謀私,中飽私囊?”維基解密的內容再次喚醒國人痛苦的記憶。

“MADE IN CHINA”在國內比國外更貴的現象,無論如何是不正常的。中國沒有必要一直補貼國外的消費者。在全球濫發貨幣的大背景下,“資源爲王”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出口創匯的思路真的應該改改了。另:一個經濟體無論採取什麽樣的發展模式,都必須讓民衆深深受益,幸福指數大大提升。這應該是衡量一種模式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標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