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

中國「收水」港樓市乾塘? 北水強弩之末?

黃元山



香港樓按加息,並非因為銀行水緊,而是反映內地政府「收水」,一般內地企業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融資緊張,被迫轉戰香港。香港在發展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同時,打通了中港兩地的金融連線,使內地企業可以透過「內保外貸」方式,用內地企業的資產作為抵押,透過相關香港企業拿到貸款以作融資,甚至去買房地產。在內地積極收水以控制資金過剩時,香港金融市場提供的廉價貸款,彷彿成了內地企業的太平門。不少內地房產商利用新興的「點心債券」,趁市場憧憬人民幣升值,成功以低息集資。內地一直擔心的金融安全,噩夢彷彿成真,香港不但沒有成為防火牆,反而成為內地貨幣緊縮政策的缺口。中央政府當然關注此問題,故香港金管局也不斷就本港的貸款增長發出警告。內地堵塞政策漏洞有前科,之前不少房地產商透過銀行的理財產品,從信託機構獲得融資,變相繞過銀行監管機構的緊縮政策,這個缺口去年開始已經被堵塞。所以,有理由相信中央是有決心和有能力,去堵塞香港的「滲水」缺口。內地開始缺水,內地的離岸資金可能就要班資回朝。

資金逆轉勢惹波動

傳統智慧相信,如果美國加息,資金會流走,香港樓市便會回軟;但美國不加息,香港樓市是否就可以一直向上?這是假設聯繫滙率,令香港的貨幣政策只會受美國的貨幣和利率政策影響,但從「內地收緊貨幣政策,反倒拉高香港的按息」這個例子,清楚看到香港的貨幣和利息,同樣受內地的貨幣政策影響。資金不一定流回美國才會影響香港的樓市,如果資金流回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同意深遠。香港大幅提高印花稅後,內地資金集中在一手樓市操作,進一步扭曲了一手和二手市場的關係,一旦資金流逆轉,應會引發波動。

-----------------------------------------------------------------------------

連續幾天的報紙頭版,都是關於香港一手樓盤如何好賣,當中自然是以內地買家為主導。但有趣的是,打開內頁,卻有不少關於內地商人和企業融資緊絀的報道。只看頭版,讀者可能仍然有「內地人的錢永遠都用不完」這個錯覺。不過,一手樓盤就算有多好賣,亦只有幾百個、幾千個單位,整體的成交已經不斷的萎縮;特別是自從樓宇特別印花稅(SSD)實施後,二手樓供應減少,把投資/投機者推向一手市場,卻使整體成交明顯減少,造成所謂的「乾升」現象。而「乾升」,亦增加了市場波動性的風險。

收水措施陸續有來

當然,我不會低估內地資金的充裕程度,因為我們都知道香港的樓市,已變成一個全國十多億人的市場,只要其中幾個百分點的富人南下來香港買房子,已經很厲害;而且,在過去十年,民間已經製造了不少財富,有不少人擁有充裕的儲備。不過,我們也不應低估內地資金本身的槓桿成份(一個蓋幾隻鑊),用畢菲特的說法,即是「水退的時候便知道誰沒有穿泳褲。」所以,近期有不少關於內地資金緊張的報道,如有溫州生意人要付10厘的一個月短期借貸利息,甚至有說年利率高達240厘;而且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明顯拉高,隔日拆借利息達5厘。銀行體系的資金短絀,可能是比較短暫性,但中小企和個人的借貸融資緊張,卻不容忽視。直到現在,沒有人知道內地的通脹甚麼時候到頂,任志剛預期可能有機會見6%,如果是真的,內地收水手段便陸續有來,現在已開始有聲音出來「叫救命」,警告中央可能「過份調控」。無論中央會否「過份調控」,內地收水是一個必然趨勢。上個禮拜我寫過,內地收水,香港樓市有機會受影響,因為內地企業在香港借貸,搶貴了香港的按息,由H+0.5厘,到現在的H+1.5厘,雖然H沒有變,但按息加1厘已經使供房負擔比率增加10%。另外,內地在香港由「放水」變「吸水」,無論中央會否斷了這條「吸水」的太平門,內地企業融資將會繼續緊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