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阿拉伯世界無寧日 油價波動炒家開顏

林行止


一、

中東和北非諸國人民試圖以和平手段或武力抗爭方式推翻專制獨裁的統治者,令崇尚自由民主者人心大振;可是,這些國家窮困、沒有做好治國準備的影子機制和政客,同時缺乏實行民主政制的社會基礎,成功的「人民革命」不過是由另一批殘暴貪婪的政客上台執政而已,如此的政權轉移,有份參與其間的人民是無法分享「革命果實」的。

埃及是一個現成例子。人民上街軍隊袖手最終和平地把統治者趕跑,政權「暫時」由軍人接掌,但軍人執政團第一要務是以強硬手段迫使採取工業行動的工人復工;在打倒穆巴拉克的示威中,工人的其中一項訴求是加薪和改善工作條件,強人總統「退休」(接近軍人執政團的人均稱穆巴拉克為退休總統,要獲應得的禮遇;現在有關外國政府凍結其財產之說,因此不能入信)後,紡織廠(埃及主要工業,百分之四十八工人受僱於紗廠)、化工、藥物、機場、鐵路、蘇彝士運河、國營銀行以至國營媒介(要求辭退對政府唯命是從的總編輯)的僱員繼續罷工,令軍方的「和平過渡」危危乎,過渡政府於是宣布罷工非法並出動坦克包圍工廠……工人最終略有所得,若干被指貪腐舞弊的國企主管亦被調職,但工人已失去罷工的合法權利!這與一般人以為成功的「人民革命」會為廣大人民帶來自由民主的期盼相去甚遠。

西方國家政治領袖認為阿拉伯世界缺乏建立民主政制的社會基礎,「阿拉伯例外」(Arab exception)是西方政府為了經濟利益(能源供應)與這些國家封建專制統治者稱兄道弟的自欺欺人藉口。英相卡梅倫周二在科威特國家議會上發表演說,坦言過去「英國注重經濟利益尤甚於協助這些國家推動西方式民主」,換句話說,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看在能源份上,長期不惜採用雙重道德標準,真是虛偽透頂。卡梅倫毋忘抨擊政敵︰「工黨的貝理雅和白高敦政府與卡達菲政府建立了友好關係,在短短四五年間,已有一百五十多家英國企業(主要與能源有關)在利比亞開業。」但卡梅倫的保守黨政府會否自由民主掛帥?他說得模稜兩可,他說他的政府會從人權及自由入手,試圖把這些阿拉伯國家帶進「西方民主世界」。筆者認為卡梅倫肯定不會成功。

二、

中東北非的亂局,經英相卡梅倫「佔據道德高地」的發言,恐怕會有更多變數。有哪位民主國家領袖願再赤裸裸地與獨裁者打交道?答案是否定的;而目前最封建保守和人民最少自由的國家,為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能源大國沙地阿拉伯,西方國家會否施壓使其步向民主之途,筆者並不樂觀。然而,由於沙國老王阿杜拉已八十六,儲君蘇丹王子亦六十,看來該國政局將有巨變(阿杜拉的父親法德王○五年去世,他有妻妾二十、兒子三十五〔在生的十九名〕,人人有權有勢,令該國政局十分複雜難測),這雖然不等於石油供應會出問題,但油價因此波動愈甚,則可預期。

利比亞「出事」後,油價突漲,這與該國封鎖港口及油產萎縮近百分之十(正常日產量一百八十萬桶〔每日出口量一百二十萬桶〕,約為全球產量百分之二)有關,不過,令投機者雀躍的是,據《時代周刊》二十二日的消息,據說卡達菲已下令隨時炸毀通往地中海沿岸國家的油管,此說已令歐洲國家特別是曾為利比亞宗主國的意大利起恐慌(意大利股市應聲一天內跌百分之三點六,跌幅全球之冠)。值得注意的是,卡達菲的一名兒子領導配備精良、員役精銳的第三十二旅有條件這樣做。卡達菲口口聲聲說若反對派不投降,他會逐屋清剿並不惜把利比亞變成四分五裂多方混戰的索馬里,雖是情急下的危言,但由於他有「勤王之師」又掌握巨額外滙儲存,此種可能性不容抹煞。利比亞會否亂成一團,姑且勿論,但其油產無復舊觀且不能如常出口,已是不爭的現實,這予投機者有更多上下其手的藉口,不在話下。

油價上升,一方面對通脹有火上加油作用,以現代化社會的動力來自石油,其價上升必然是百物騰貴;一方面則使經濟衰退(專家指出,油價標升至一百三十元水平,經濟會明顯放緩)突然再度降臨的可能性上升……。如果沙地阿拉伯亦出「狀況」令產量下降、出口減少令油價標升,世界經濟便大難臨頭。目前世界每日耗油八千七百五十萬桶,沙地日產量八百四十萬桶(出口量六百五十萬桶),沙地的石油供應有舉足輕重影響,是彰彰明甚的。

三、

沒有卡達菲,利比亞必然「七國咁亂」。

利比亞流傳這樣的「笑話」︰「在一場掮鼠短跑賽事中,第一號和第二號選手皆因老鼠咬穿布袋四處鼠竄而失去參選資格,第三號選手一起步便不斷大力搖動、拍打布袋,令老鼠暈頭轉向,無暇無力咬袋逃亡,這名選手連人帶鼠抵達終點,獲得冠軍。冠軍的名字叫卡達菲!」非常明顯,卡達菲便用這種不斷在各部族間製造矛盾和麻煩令他們疲於奔命無法團結一致「對抗中央」的手法,成功地統治了四十一年!

老於謀略的卡達菲,當然已挑中了接班人,那便是數天前上電視宣布會與反對派周旋到底的次子賽義夫(Saif Al-Islam Alqadhafi)。賽義夫能否擺平他的異母兄弟的權爭以至他是否有治國能力,筆者可說完全無知,筆者只知道他於二○○二年進入倫敦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於○七年以《民主公民社會在環球管治機制的角色︰從「軟實力」到集體決策?》(文前作者聲明論文為他獨力完成︰《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Democratis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from「Soft Power」to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文長近五百頁,筆者未必讀得懂亦沒時間讀(論文可於LSE網站下載),惟從簡介上知道論文的主旨在分析建立更多宣揚民主和公義的世界性機構的困難,同時探討形成集體決策機制的可能性。論文還分析了聯合國、布烈頓森林機制及世貿組織等國際機構達成決策過程的制度。

英國《衞報》二十一日的特稿,報道賽義夫在倫敦讀書時,還兼作乃父的政治信使,利比亞放棄核武計劃及與英美復交,便由他一手促成;他且是蘇格蘭以末期癌症為由釋放炸機犯的中間人。賽義夫主持的「卡達菲國際慈善基金會」捐了一百五十萬鎊給倫敦經濟學院(包括首期三十萬鎊;該校正為這筆捐款頭痛),而他在倫敦的生活不算奢華,亦無權貴子弟必有的桃色新聞;但他交官結貴,影響力甚於該國駐英大使。賽義夫這種背景,是他獲乃父委任負責調查此次騷亂成因特別委員會主席的原因。

從他這幾天來在電視上的表現,賽義夫在英美的師長同學朋友都與他劃清界線,「半島電視」亦認為他不能公正地調查事件。看卡達菲的理直氣壯且有「與汝偕亡」的意氣,加上他的數名掌握實權的兒子均義無反顧追隨乃父「站在叛民的對立面」,看來利比亞麻煩未了,而油價的波動亦將日甚一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