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山
貸評山下:經濟爛攤子點收科?
金融海嘯後,政府把金融機構攬上身,使多國政府皆面對嚴重的財政危機,所以,我曾稱這個為「金融海嘯續集」。鑑古知今,無論是以前或是現在,當政府面臨財政壓力,最終都逃不過「印銀紙」的引誘。
經濟經典讀物《Memoirs of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Charles Mackay 1852,中文新譯本《財富大癲狂》也快將出版)有幾個有趣的故事:「法國密西西比事件」中,法國政府透過國家支持的印度公司去收購國債;「英國南海泡沫」中,南海公司不斷的批股集資去購買國債,使公司變為國家的最大債主。這些手段與現在各國所用的非常相似:金融海嘯後,美國聯儲局入股銀行,而銀行就轉手去買國債;中央匯金(中國國家公司)發債,以購買國家大型銀行的股票,而大型銀行也反過來買中央匯金的債券。
當今之世,實體經濟仍然疲軟,全球總需求不足,供應過盛,失業率高企,政府財赤大增而被迫縮減開支,於是一眾高官便著眼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泛指金融經濟和貨幣經濟,之前說過,既然信貸和貨幣是銀幣的兩面,故可統稱虛擬經濟,減息、量化寬鬆等只是其中的一些手段。看現今趨勢,全球掌管虛擬經濟的央行,都有很大的決心去創造信貸和擴大貨幣總量。
虛擬經濟泡沫促通脹
綜觀歷史,包括上述法英的經驗,玩虛擬經濟的後果,是引發社會不能承受的通脹(例如中國的資產通脹?),然後政府被迫戳破虛擬經濟泡沫,脫去國王的新衣,引發更大的通縮。
問題是,美國玩的虛擬經濟,是把整個世界也拖下水。美國是全球唯一能藉自己印銀紙,來迫使其他國家也要同樣印銀紙的國家,因為美金是全球最流通的貨幣。迫使其他國家貨幣升值、印銀紙、引發資產泡沫,便能反過來拉動美國的經濟增長。中國眼見前車可鑑,不想步日本後塵,抗拒人民幣一下子大幅升值,但這個策略所引發的資產泡沫,可能更大。
--------------------------------------------------------------------------------
畢老林
聯儲局持國債超日趕中
上周六,老畢提及一項「有趣」統計,發現聯儲局當時持有的美國國債,總值8120 億(美元.下同),日本8210 億,中國則以8470 億居於首位。假設中日持債量不變,而聯儲局繼續以每周70 億至80 億的步伐增持,美國央行所持本國國債總值,不出一周便能超日;至於趕中,亦有望在一個月內成為事實。換句話說,聯儲局登上美國國債最大持有方的「寶座」,指日可待。
事隔一星期,聯儲局果真完成超日「壯舉」。局方在10 月6 日披露,持有美國國債總值8191 億,但未計入10 月5 日在拍賣中購入的21 億國債(10 月6 日結算入賬)。換句話說,將這21 億加在原有的8191 億之上,聯儲局所持美國國債總值便達8212 億,以輕微之差壓倒日本。
聯儲局繼續以每周70 億至80 億的步伐增持國債,意味目前跟中國約250 億的持債差距,三周內將「一筆勾銷」。
當這一天來臨時,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和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剛好同日舉行。美國央行持有本國國債世所無匹、聯儲局正式為次輪量化寬鬆(QE2)揭開序幕、共和黨在美國立法機關重奪主導權;由此構成的圖象,會否令你有哭笑不得之感?
中日所持美國國債並非每周公布,更精確的數據比較,要待所有統計齊全始能進行。然而,隨QE2 啟航,市傳聯儲局購入的資產,總規模將在5000 億至1 萬億之間,聯儲局所持美國國債尤其長債,跟中國的距離只會愈拉愈遠。
話雖如此,自聯儲局在8 月10日上次會議中決定把到期按揭證券收回的資金轉投國債(QE Lite)以來,市場對次輪量寬的預期不斷升溫,美股在一片「凶兆」聲中,以七十多年來表現最佳的9 月份「回敬」淡友、長債孳息大插水,金價天天創新高更加不在話下。那等於說,金融市場在過去兩個月已將QE2 逐步price in。
下月3日FOMC 會議結束後,聯儲局購買資產的計劃一旦未如估計般龐大,已獲厚利者會否以此為口實飽食遠颺,引發拋風?有意在現水平高追風險資產的投資者,不可不防。
5 則留言:
hyperinflation is coming!
QE2, I am loving it!
下月3日FOMC 會議結束後,聯儲局購買資產的計劃一旦未如估計般龐大,已獲厚利者會否以此為口實飽食遠颺,引發拋風?有意在現水平高追風險資產的投資者,不可不防。
The "一旦" makes me "15/16"...
Man, just do it. Investments is always rationale.
Just balance yourself to see you are risk averse or risk like investors.
If I were you, I would close most of risky positions.
Righ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