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日本大災難的經濟後果、日本的經濟困局

向松祚



日本地震、海嘯、核泄露三大災難以排山倒海之勢,摧枯拉朽之力,霎那間讓數以萬計的生命消失,數以百億計的財富毀滅,數以十萬計的人民無家可歸,大片國土面臨最恐怖的核污染,舉世哀痛!舉世震驚!舉世駭然!舉世救援!舉世反思!

反思什麽?老生常談之說,無非是要評估日本大災難對日本經濟增長影響幾何,對全球經濟增長影響幾何,對世界貿易影響幾何,對全球匯率和利率影響幾何,對大宗商品價格尤其是能源價格影響幾何。譬如世界銀行最新發佈報告,說日本大災難對日本GDP增長的影響大約爲-0.5%,災後重建則需要5年之久。此類估計和預測,聊勝於無,不能太當真。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研究人員之多,掌握資源之詳,運算能力之強,舉世無出其右者。然而,若有好事者願意去檢查兩大機構歷年來對全球經濟和各國經濟之預測準確度,其成績單絕不會好過街邊的販夫走卒!所以者何?絕非是這些機構不願意慎思明辨和詳盡計算,乃是人類經濟體系和自然體系之演變,從最本質上是否可以被準確預測,至今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大問題。個人之見,人類經濟體系從本質上是無法被準確預測的,自然體系之演化是否可以被精確預測,也在未定之天。

說不能準確預測,當然不是說我們連大趨勢也不能做一些基本的判斷,否則一切科學就都要失去立足之地。我的判斷,日本經歷如此罕見大災難之後,本國經濟將陷入更嚴重的衰退乃至蕭條(衰退者,經濟增速放緩之謂也;蕭條者,經濟負增長之謂也)。所以者何?

其一、日本實體經濟將遭受沈重打擊。首當其衝的是旅遊業以及相關的餐飲、酒店、運輸、諮詢等等服務業。據不完全統計,此類服務業約占日本經濟30%。保險理賠亦將重創日本金融服務業。

其二、災難對日本國民心理打擊異常沈重,必定降低其消費意願和強化儲蓄之衝動。企業和個人將投資或資産轉移海外,企業將産業鏈更多移植他國之可能性,亦不容低估。3月20日筆者參加清華大學中國和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之論壇,幾位學者就談到日本本土産業將加速“空心化”,此爲風險分散之策略。大災難之後,日本個人、企業和國家皆有分散風險之強烈動機。

其三、日本大災難之後,日元匯率急劇飆升,創下二戰以來最高水準(1美元=76.25日元),讓舉世許多學者和投機者大跌眼鏡。按說災難會削弱日本經濟,匯率理應貶值,不貶反升所爲何事?

個中緣由並不簡單。日本是所謂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始作俑者,早在1996-97年,面臨本國經濟長期衰退,日本中央銀行將基準利率將至0.25%以下,實際就是零利率了。如此低的利率水平,刺激外匯市場投機者大肆舉借日元買空賣空,日本從此成爲全球流動性泛濫的主要策源地。大災難瞬間襲來,市場投機者有先見之明,他們預測日本災後重建需要大量增發國債。目前日本國債餘額已經越過11萬億美元,是2011年日本GDP的210%,爲舉世之冠。再度增發國債,貨幣市場利率就可能大幅度上升。外匯投機者於是大肆抛售美元、歐元、澳元以償還日元借款。日元需求急升,匯率自然飆漲。此外,日本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公司爲應對災後支付,也開始抛售海外資産兌換日元回國(日本海外資産龐大,超過10萬億美元)。

3月18日,西方七國中央銀行聯手干預外匯市場,日元匯率應聲回落到1美元=82日元水平。然而,我以爲日元匯率短期內仍將震蕩升值。即使多國中央銀行聯手干預,也不會有實質效果。須知今日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接近4萬億美元,全年交易量接近1000萬億美元。中央銀行區區數百億美元之干預,如何可以扭得過市場這條大腿?有史以來各國央行最大規模的聯手干預是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定》簽署之後,規模超過2200億美元,也只是短期發生效果。假若日元匯率真的繼續震蕩走高,日本出口就會雪上加霜。

其四、大災難讓日本股市幾天之內縮水超過10%,未來難有好轉。虛擬財富大幅度縮水,實質財富被大規模毀滅(地震海嘯毀壞的住宅和其他財産簡直無法估量),素以謹慎著稱的大和民族一定會更加勤儉節約。國內消費萎靡不振從來就是制約日本經濟增長的最大頑症。展望未來,前景可謂是“山重水複真無路”了。

其五、前面說日本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始作俑者。大災難之後,日本中央銀行銀行已經向金融市場注入55萬億日元,規模超過美聯儲量化寬鬆第二波,速度之大,金額之大,再創世界紀錄!大難臨頭,政府不能無所作爲,股市崩盤,央行怎能袖手旁觀!所以日本大規模注入流動性不僅沒有向美聯儲去年11月宣佈量化寬鬆那樣,成爲“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反而是贏得齊聲稱頌。然而,日本金融市場真的缺乏流動性嗎?從長遠視野和真實經濟角度看,大量注入流動性能夠挽救災難損失嗎?非也!日本本來就是全球流動性泛濫之重要策源地,此舉必將再度加劇全球流動性泛濫!禍福相依,孰因孰果?莫衷一是。不過有一點兒可以肯定,全球貨幣匯率必然更加動蕩,大宗商品價格必然繼續上漲。核危機之後,日本對天然氣和其他能源之需求肯定上升,舉世通脹壓力將愈演愈烈!扶桑一國遭遇大難,嚴峻後果殃及全球。

對災難的反思當然不能僅僅局限於GDP的增長和貨幣匯率。地震海嘯驚心動魄,駭人聽聞,核危機之陰影則將長期籠罩人們心頭,久久揮之不去。日本素以科技先進和産業精細著稱,核危機卻暴露出日本企業管理和政府監管方面驚人的“黑洞”。世界許多核能專家已經開始批評日本長期忽視核安全,對設備老化、年久失修視而不見,對可能的風險估計不足(譬如核電站的設計就沒有達到最高抗震級別)。核危機、核輻射、核擴散不同於任何其他災難,它是完全“不可逆”和“不可修復”的,對人體的影響將通過遺傳基因長期存在。日本大災難再次給人類敲響最恐怖的警鐘:人類真的有一天會在核能的巨大威力之下同歸於盡嗎?遍及小小寰球的核能電站和軍事強國龐大的核武庫,就是人類自我毀滅的定時炸彈啊。如果徹底抛棄核能,我們就必須重新反思人類的能源發展戰略,如果繼續發展核能,我們又怎能確保萬無一失?

由此聯想到最近愈演愈烈的利比亞危機。不管西方軍事打擊效果如何,利比亞和北非、中東形勢都難以根本好轉,全球恐怖勢力將坐收漁翁之利。世界反恐專家正在日益擔心總有一天,核武器將落到恐怖分子手中!即使核武器大國之間不爆發核戰爭,恐怖分子的核武攻擊亦足以將人類致命!

嗚呼!人類物質生活似乎是越來越文明和高級了,人類所面臨的風險卻似乎也是越來越大了,而且是“一死萬古休”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風險,是完全不可逆的毀滅性風險!解救之道當然不是金融學和經濟學的風險分散模型(次貸危機和金融海嘯讓那些複雜之極的數學模型成爲笑柄!),而是要回歸人類本源和終極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孔子曰:“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聖賢之教,得無信乎!

---------------------------------------------------------------------------------

日本的經濟困局


楊懷康



日本經濟低迷於茲有年,再為地震、海嘯、核洩連環衝擊,此又豈止屋漏兼夜雨而已?那是禍不單行了。執權者可以如何應對?飯桌上給家小出這條題目。

按入門經濟學教科書說,選擇不外乎財政及貨幣此兩道政策板斧而已。不幸,在這兩方面日本政府的選擇都不多。財政方面,面對此番境況,無論是哪家哪派的學說,都會主張政府增加開支。除了緊急救援賑災,災後重建更是在在需財。故此日本政府走不掉是要增加開支的了。


債台高築

然而地震前日本政府已債台高築,總負債幾達國民生產總值(GDP)的200%。水平之高,僅次於經濟全面破產的津巴布韋(超過300% GDP)。在所謂「發達國家」當中,無出其右,甚至倍於爆發債務危機的希臘(約100%)及愛爾蘭(約70%)。

捨財政政策之外,當然還有貨幣政策這道板斧。即如美國,金融海嘯後不便一波接着一波地「量化寬鬆」(QE1、QE2、QE3)了嗎?事實上連場災劫後,日本銀行確又第一時間給金融系統注入一萬五千億日圓(一千八百三十億美元)資金以應變。可是日本的利率早已長期徘徊於零的水平,減無可減,進一步「量化寬鬆」又起得到什麼刺激作用?


信貸評級的臨界點

故此即使財赤惡化,日本政府將別無選擇要增加財政開支。這是個一步一驚心的策略,沒有人知道行到哪一步便會踩中信貸評級下調的臨界點。若然評級機構降低日本國債的評級,從而觸發債務危機,其殺傷力又豈會比九級地震小?

事實上在地震前夕,菅直人政府正在為財赤憂心,籌劃提高消費稅以降低赤字,減輕負債比率,足見他們對評級機構心存戒懼。以當下的境況,消費稅恐怕是加不成的了。待到塵埃落定,恐怕他們仍得要細細思量有否條件大幅增加開支。


變賣資產

財政與貨幣政策這兩道板斧都掣肘重重,那又還有別的辦法復甦日本經濟否?家小不知哪裡來的靈感,衝口而出曰:「何不變賣資產?」這確又是三十年前鐵娘子戴卓爾夫人為英國經濟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英國電訊、英國航空、鐵路等國企不擅管理,長年虧損形成財政負擔;私有化既可以止血削減財赤,更可以為庫房帶來進賬,降低負債、改善信貸評級。解除諸般官僚束縛,私有化的國企當然生機煥發了。

變賣資產、私有化國企確是個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辦法。董建華政府在敗掉兩千多億元財政儲備後(數目為港英留下來的財政儲備的一半),不亦慌忙把部分地鐵股權私有化掛牌上市嗎?當時機場管理局、郵政署以至水務署亦一一被列為私有化對象。

只是到標榜「強政勵治」的曾蔭權上台後,真的是每週一鑊:這個星期,梁展文案俞宗怡把關失職;下一個星期,臨時財政撥款,陳家強不知箍票有責;再不然便是新科壹哥企硬,要警隊道歉?天方夜譚!七國咁亂,疲於奔命救火,那又何以言管治?私有化國企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那才是如假包換的天方夜譚呢!


日本身罹殘疾

這當然是題外的題外話了。日本遭逢浩劫,國民堅毅應變,質素情操高尚,贏來舉世讚頌。然而當前的現實是,日本經濟即使不是病入膏肓,亦是身罹殘疾;再飛來橫禍,要經濟復元又談何容易?這是個什麼的殘疾?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日圓開始升值。資金湧入,形成泡沫。當時的說法是賣掉東京皇居前的那塊地皮便足以買下整個加州。及至泡沫爆破,二、三十年來地產、股市持續滑落,至今兩者均已從高位滑落超過七成 —— 而了無起色。經濟陷入通縮,那當然打擊消費意慾;捱過四、五年通縮的香港人當又知道箇中滋味吧!


國債需求萎縮

與此同時,日本取向排外,不歡迎移民;前景黯淡,出生率長期處於低水平,結果人口老化,陷於負增長。這除了損及經濟活力,又加重政府的退休福利負擔,令財政更形尾大不掉。這般境況,何方神聖提供資金承接政府發行的國債?來源不外乎兩個。國內,不是老百姓的儲蓄,便是企業的利潤。國外,投資者出於各種計量的資金投向。

不管是出於對前景悲觀,故此節約消費以防萬一,還是節儉成風,事實是日本人儲蓄率高,國債由是有銷場。經濟不前,資金欠出路,好些企業以餘資購買國債。可是人口老化,「咬糧」養老者眾,往下去私人儲蓄難免減少,以致對國債的需求下降。至於外國投資者,日本國債孳息微不足道,其吸引力主要來自日圓持續升值。若然日圓升勢不再,你說這些海外投資者又會有何取向?


國債利息負擔重

災劫後,日本企業調回海外資產應急,一度令日圓升上歷史性的高水位。不過這極其量只是個短暫現象而已,不足以改變儲蓄率下降、對國債需求減少的宏觀現實。除非有辦法籌集資金以應付災後重建所需的龐大開支,否則日本銀行難免要印銀紙吸納國債以為支持。果如此,日圓供應將必然增加;其他條件如若保持不變,那麼日圓匯價又焉能不下滑,從而削弱外資對日本國債的需求?

即使國內儲蓄率下降,國債需求萎縮,日本銀行不印日圓吸納國債那又如何?如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需求減少,國債價格必然下跌 —— 也就是孳息上揚。國債沉重,利息是財政預算的一大開支;有專家作過推算,國債孳息每上升一百個點子,新增的利息支出將相當於蒸發掉四分一的稅收。那又焉能不令財赤惡化,邁向信貸降級的臨界點?


連鎖反應不堪想像

為了防止國債跌價以致利息支出增加,日本銀行除了印銀紙吸納國債 —— 即是任志剛口中的財赤貨幣化 —— 又豈有別的選擇?然而這麼一來,也就無可避免要犧牲日圓的匯價。可是日圓一滑落,後果不堪想像:外國投資者拋售日圓國債↓國債跌價↓日圓利率上升↓日本銀行印製日圓吸納國債以承托債券價格↓日圓匯價進一步下滑。這個連鎖反應比核燃料棒熔毀、輻射擴散來得更為可怕。

當然世事無絕對。況且鄙人坐堆填區而觀天,怎作得準?可以肯定的是,未發生這場浩劫,日本的負債水平已遠遠高於所有「先進國家」;無論是財政或貨幣政策,轉圜的空間有限。國難 當前,除了硬着頭皮增加開支(也就是令財赤惡化)、進一步放鬆銀根(也就是增加日圓供應,形成日圓匯價下滑的壓力),那又還何來別的選擇?菅直人首相指此趟災劫是二次大戰以還日本面對的最大挑戰,此又誠非虛言也。日本政府可以變賣什麼資產以解此厄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