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星期一

區議會方案令政改「起錨」還是拋錨?

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行政長官曾蔭權周四與「五區公投」總發言人余若薇就政改方案辯論敗陣,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的即時調查指,市民反對政改方案的人數不跌反升,多個星期來政府啟動宣傳機器試圖扭轉民意的努力付諸流水。行政長官昨天表示,在未來五天爭取支持通過政改方案「有一定難度」,但政治總會有出人意表的發展。

上星期傳出民主黨主席何俊仁與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會面,會上唐英年向何俊仁確認,若中央接受民主黨的「改良區議會方案」,他會否向黨員大會推薦支持政府的政改方案。何俊仁隨即確認,更表示若會員大會不贊成他的建議,便會辭任黨主席職位。現在姑且不討論何俊仁在沒有得到黨內上下共識而作出如此承諾是否合適,也不討論民主黨是否在政改談判階段過早揭露「底牌」,在策略上是否失誤,事態發展快得令人目眩,其實更耐人尋味。會議第三天,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撰文指民主黨的區議會方案「未必違反人大常委會二○○七年的決定」。事隔一天,前律政司司長及《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轉鈦」,認為方案可取。只在兩星期多前,梁愛詩清楚否定民主黨及普選聯提出的建議,認為「根本不合理,中央政府難以接受」,不久即強調該建議「並沒違反《基本法》,值得支持」。此外,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上月底也批評民主黨的方案「不符合全國人大常委會就二○一二年兩個選舉辦法的決定」,但昨天卻忽然表示「不清楚……方案有否牴觸《基本法》及違反人大的決定」,但認為「有關方案不錯」。言論發表後,各建制派代表爭相歸邊:自由黨、經濟動力、工聯會及民建聯紛紛表態:如果民主黨的區議會方案符合《基本法》和人大的決定,他們也會考慮支持。

這些言論是否中央將會接受民主黨的方案,相信答案很快揭曉。但事件已表達一個強烈訊息,下周三政改方案經加入民主黨建議,通過的機會大增。不過,要問的是,如此方案,是否真的讓香港政制發展向前走?是否令香港民主進程推前?是否社會政制爭議從此平息?相信答案並不樂觀。政改目的,是要落實《基本法》最終在香港實現普選的目標,並為香港建立更公平、公正的制度,讓行政、立法、司法機關能有效發揮職能,互相制約。衡量任何政改方案,應先檢驗是否能達到上述目標。

早前已有評論認為方案不會明顯改變立法會的勢力平衡:新增區議會候選人由現任區議員提名,在建制派佔優勢的區議會,泛民未能穩操足夠提名。即使取得提名,能夠取得多少席位也要視乎到時採用哪種選舉方式。即使在區議會功能組別上泛民可取得三席(相信已相當樂觀),在分組點票機制下,仍然未能扭轉長年的敗局。所以即使中央願意讓步接納方案,對議會內的權力平衡也沒有太大進益。

設立功能組別制度的原意,是讓專業人士以知識和經驗服務議會,加強議會的議政能力。但回歸後,功能組別加上分組點票淪為行政機關用以維護權威的工具,當政府處於弱勢時,行政機關往往不惜以政策傾斜換取功能組別代表的支持,以強化政府的認受性,但到頭來政府卻成為特權階級的附庸。這種現象在第三屆特區政府尤其明顯。而改變這個現況,正是泛民多年來堅持的信念和原則,也是市民支持他們的基礎。可惜所謂區議會改良方案,不但對改變功能組別制度毫無作用,反而讓該制度更根深柢固,將來更難取消。

試想,要求專業和工商界別交出政治特權已是難事,將來要取消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便要多說服四百多名有意進入議會的區議員,以及他們的第二、第三梯隊,阻力豈不是更大?現在民主黨的建議,最後即使令香港政改「起錨」,但卻離民主港口愈來愈遠,市民的「夢想」更難成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