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美國剩餘儲備高企 啟示通脹未至

信報研究部



  金融海嘯發生後,美國政府為挽救金融市場及經濟,除了把息率調低至接近零水平外,更推出「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在金融體系內注入萬億美元計的資金,嘗試力挽狂瀾。聯儲局最終能否成功拯救經濟,以及令金融市場回復秩序,還有待觀察。然而,聯儲局的救市行動,已令不少投資者擔憂超級通脹(Hyperinflation)的來臨,畢竟聯儲局(甚至連同歐羅區和英國)的救市行動形同大規模印鈔票。不過,事實是迄今美國經濟不但沒有嚴重的通脹壓力,反而出現溫和通縮的情況。箇中原因何在?此外,聯儲局「量化寬鬆」政策仍在,惡性通脹的危機不能抹煞,但作為投資者如何利用有效的指標監察惡性通脹的來臨呢?研究部今次與讀者探討這方面的議題。

  在解構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對經濟帶來潛伏的通脹危機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目前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如何運作。


剩餘儲備飆升400多倍

  在過去近年半以來,你是否知道升幅最快且最急的是什麼?股市、黃金或商品,全都錯!是美國金融機構存放在聯儲局的剩餘儲備水平(US Aggregate Reserves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Excess Reserves,即美國金融機構扣除法律規定所需儲備要求外,存放在聯儲局的剩餘儲備金額;下稱「剩餘儲備」)。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湧到之前,美國金融機構存放在聯儲局過剩的儲備不足約20億美元,但截至今年5月中,已飆升至逾8700億美元,上升幅度四百多倍!

  由於美國貨幣基礎(monetary base)是由兩個主要成分所組成,分別是美國金融機構存放在聯儲局的儲備(這包括所須及剩餘儲備兩部分),以及整體貨幣流通量,而「剩餘儲備」過去一年多時間內大幅攀升,直接令美國貨幣基礎出現暴升情況。美國貨幣基礎由2007年年底約8200多億美元急速膨脹,至今年5月最高曾見1.8萬億美元,升幅近一點二倍。而美國金融機構存放在聯儲局的儲備水平,則由佔貨幣基礎不足0.3%,大幅攀升至佔50%以上的水平,升幅達一百七十倍!

  那麼「貨幣基礎」或「剩餘儲備」如何及為何會出現暴漲?更重要的是,這將引發什麼潛在的問題呢?

  「貨幣基礎」或「剩餘儲備」出現暴漲,正正顯示聯儲局運用「量化寬鬆」政策的影。具體而言,聯儲局於去年10月開始,給予美國金融機構存放在聯儲局的儲備(這包括所須及剩餘儲備兩部份)利息,利率雖然自去年12月16日開始向下修訂為0.25%的水平,息率不算十分吸引,但已較三個月或以下日期的國庫債券息率高(目前三個月國庫票據息率約0.15%);再者,在目前經濟乏善足陳,壞賬風險高企的環境下;再加上銀行正積極去槓桿化,修補及強化資產負債表,故不少金融機構寧願把資金存放在聯儲局內,這也解釋「剩餘儲備」或「貨幣基礎」近月出現顯著上升背後的因由。


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質素轉壞

  值得補充的是,美國金融機構雖有龐大的資金存放在聯儲局內,但仍有不少銀行存在資不抵債情況,只是當資產不在按市價計算價值後(mark-to-market),情況「看似」有所改善。以花旗集團為例,它的資產約為2.1萬億美元,但當它進行壓力測試(stress test)時,當局處理其加權風險資產值,只計算資產值的一半而已,可見美國金融機構的資產值仍存在甚高水分。因此,美國金融機構也欠缺向市場拆出資金的意欲,令大量的剩餘儲備資金只存放在聯儲局內收取利息。

  那麼聯儲局從金融機構吸納了數以千億計的存款做什麼呢?答案是成為部分資金來源,向美國金融機構購買國債,甚至按揭毒債(即MBS),從而向市場注入資金,逐步改善金融機構資產質素。根據聯儲局資產負債表顯示,在金融海嘯爆發前,聯儲局並未持有任何按揭毒債,但截至今年7月止,持有這類債務便高達4600多億美元。

  此外,值得補充的是,金融機構從聯儲局獲得沽出毒債的資金後,再反過來把資金存放在聯儲局收取利息,產生循環乘數效應,令貨幣基礎進一步膨脹(即聯儲局不斷在金融體系注入資金)!

  站在美國金融機構角度,其毒債賣給聯儲局的同時,還有儲備資金存放在聯儲局(收取利息),顯然美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質素將可得到改善(這也難怪近月來金融類股份有顯著的反彈)。然而,站在聯儲局的角度,它用了金融機構的存款,買入它們的毒債同時,還要為金融機構的剩餘儲備支付利息,它的資產負債表質素卻在轉壞中。


貨幣流速仍低

  那麼為何聯儲局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多時,卻未令美國經濟出現高通脹呢?關鍵在於貨幣流速(Velocity of money;有興趣讀者可參閱5月22日「全球聯手救市 美三項中、長期經濟隱憂」)。以下的程式可反映出,貨幣基礎與經濟的關係:MV = PQ(M是貨幣供應;V為貨幣流速;P為物價;Q是實質產出)。

  目前的情況是,雖然聯儲局不斷增加M供應,但金融機構迄今向市場拆出資金的意欲不大(見前文分析;這點可從「剩餘儲備」保持高企體現出來)。反而正積極減債改善資產負債表甚為明顯;加上美國家庭也同樣步入減債及增加儲蓄的階段(美國5月份儲蓄率攀升至6.9%,創下六十五個月以來的新高),消費層面出現萎縮,直接地令貨幣流速(V)下跌至近二十二年以來的新低,使物價(P)至今不但未曾出現大幅攀升的情況,反而正在下跌。

  那麼惡性通脹最終會否出現?機會是存在的。從以上的討論可見,截至目前為止,聯儲局看似暫未出現放任濫印鈔票的情況,因為聯儲局在吸納毒債的資金,相信有不少的比重源自金融機構的剩餘儲備(當然也有部分來自救市資金)。

  事實上,美國L貨幣供應增長,至今按年只上升10%左右(增長速度明顯較剩餘儲備的為低)。不過,問題是聯儲局向美國金融機構借入巨額資金(剩餘儲備)買入毒債,倘若美國金融機構對放貸的意欲回復時,聯儲局如何支付資金予金融機構呢?顯然大量印鈔票是其中的不二法門,尤其當各國央行對購買美債的意欲每下愈況,屆時通脹急速惡化是可以預期,甚至是無法避免的。


四指標監察惡性通脹

  最後,惡性通脹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聯儲局未能在經濟增長及拆借需求回復後,把之前在金融市場注入的巨額資金抽離金融體系。那麼除通脹及經濟增長指標外,還有那些另類指標可有效地監察惡性通脹的來臨呢?相信以下數個指標可作參考:

  一、貨幣流速的變化:不難想像,聯儲局在金融市場注入如此龐大的資金(即M增大),若然貨幣流速加快(即V上升),通脹必然無可避免地急速上升;

  二、美國金融機構在聯儲局剩餘儲備的水平:若然剩餘儲備水平出現回落,某程度反映美國金融機構借貸意欲正逐步上升,一方面會令貨幣流速增大;另一方面,勢將迫使聯儲局增大印鈔票的步伐,應付資金的提取;

  三、美國聯儲局調升儲備利率或儲備要求(reserve requirement),甚至開始調升聯邦基金利率:目前聯儲局給予金融機構剩餘儲備25個基點的利息。若然聯儲局開始調升這方面的利率或調升儲備要求,某程度顯示聯儲局已呈現剩餘儲備流出的壓力,即反映金融機構借貸意欲開始回升,通脹惡化的風險也將隨之上升;

  四、各國央行對美債的需求轉弱:不難想像,美國聯儲局救市的資金,除印鈔票和源自金融體系的剩餘儲備外,便是透過向外發債。若然投資者,尤其各國央行對美債需求持續下跌,反映美國政府將更依賴印鈔票來籌集救市資金,屆時惡性通脹的壓力必定增大。


  無論如何,從目前各項的經濟數據表現,以至目前聯儲局實行「量化寬鬆」政策的方向,看似暫未觸發通脹大幅上升的危機。然而,經濟增長及金融機構回復正常借貸的日子來臨時,聯儲局屆時能否及時在金融市場上抽走多餘的救市資金呢?若然讀者對此沒有信心,現在還是逐步做好預防通脹惡化的準備較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