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人行政策未改 何懼股市調整

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A股昨天大幅下挫,引發各種揣測,認為中國政府將會調整貨幣政策,甚至會調高印花稅以壓抑股市炒風;但是,人民銀行昨天發出消息,指央行會「堅定不移地繼續執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半年人民銀行會「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由此看來,央行的寬鬆政策不變,意味市場上「水頭充足」的情況不會改變,A股出現短暫調整又何足懼?至於人行在本周二公布的○九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報告則指出,消費物價指數下半年仍然平穩,通脹壓力不大,人民銀行毋須為此而調整政策;換言之,內地的金融貨幣環境並未出現根本轉變,加上十月六十周年國慶前夕官方必會盡力維持市場樂觀氣氛,昨天出現的調整實在毋須恐慌。

  說到底,中國即使推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但政府對市場仍然有絕對的控制能力,政府政策足以主導股市的方向;所謂政策市,並不是指中國政府故意制訂一套影響股市的政策,而是大陸的經濟結構仍然由政府話事的大型企業為骨幹,政府的政策影響它們的營運成績,從而左右它們的股價,等於政府可以間接「指揮」股市,故此要看清大陸股市動向,必須先了解政府政策的去從,否則無法作出接近事實的預測。

  同樣道理,當中國政府決心要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時,其成功機會是毋庸置疑的,因為經中央政府以各項政策配合主導,上海又怎會有不成功之理?早在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已提出要「盡快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帶動長三角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起飛」,所謂上海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作為發展的主體,對城市的各種資源進行盡可能的有效配置,推動上海的經濟發展;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徵,是以公司的形式承擔政府經濟發展的功能,由政府提供政策,讓上海可以在國際市場借錢和擔保貸款。除此之外,上海市政府又組建了城市建設投資開發公司,專事城市建設開發,並在工業、農業、商業等不同領域成立了投融資公司;據官方的數據顯示,上海從九二年至二○○七年合共投資二萬六千多億元,十五年間可以動用如此龐大的資金,充分顯示政府主導帶動經濟增長模式的威力!

  但是,政府的影響力無孔不入,意味私營企業無法增長,在本月中召開的一個名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座談會上,上海的企業界指出,當地民企進入上海的門檻偏高,政府必須改變國強民弱的格局;數字顯示,自二○○六年六月以來,有七千多家民企撤出了上海。事實上,上海的發展一直依賴大型企業、特別是國企的支持;截至去年為止,上海國有經濟規模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佔地區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地方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在金融業方面,上海一直將國有資本的上海國際集團打造成金融巨無霸,在二○○○年,市政府以行政劃撥的方式集中了全市金融國資三成股權,目前上海國際集團控股的包括浦發銀行、上海證券、上海國際信託公司等企業,並參股國泰君安、申銀萬國和上海證券等多家金融企業。

  跟香港完全以私人企業和資本為主的模式比較,上海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不但發展速度快,而且得中央幫助,免除了其他城市的競爭挑戰,表面上看,上海擁有的優勢顯然比香港多,尤其在開拓國內市場和人民幣業務時,有國家支持自然得享先機。香港發展金融業遇到的挑戰,並非像過去般要控制本地和國際市場的種種風險,而是要跟一個得到國家全力支持的金融中心競爭,在一個不公平的環境下,香港能夠勝出的機會又有多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