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7日星期四

金融市場改革,什麼改革?

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雷曼兄弟破產一周年,媒體紛紛刊出回顧特輯,美國總統奧巴馬則於本周一在華爾街發表演說,呼籲金融機構不要反對監管體系改革,並要求國會在年底前通過有關計劃。奧巴馬的金融監管改革,目標在促進金融業的透明度、強化問責制,具體原則包括三大項,即保護消費者、堵塞金融系統和監管系統的漏洞,以及加強國際合作。金融危機過後,人人都說要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各國政府大聲呼籲要求落實改革的背後,我們看不到金融市場將會進行任何實質的變革,利益集團依舊把持金融系統的命脈,觸發金融海嘯的根源問題依舊;可以說,一場大風暴過後,金融市場基本格局其實並沒有變過!

  按照資本主義優勝劣敗的規律,經濟循環是淘汰決策失誤、疏於管理風險和無視財政紀律和管理水平低劣的企業,讓那些善於經營、能看準機會並成功規避風險的公司取而代之,但現實卻是,當金融海嘯開始醞釀之際,美國政府便一而再地把納稅人的錢注資拯救銀行,理由是不救的話,可能牽連更大、更多納稅人受苦;到了危機不斷升級,更多超大型金融機構也瀕臨倒閉,政府注入救市的資金更多,理由則是這些金融巨企「大得不能讓它們倒下」!這種違反資本主義最基本規條的「反常」做法,持續在美國和歐洲發生,政府以納稅人金錢為貪婪的銀行家買單被視為理所當然,現在流行的說法,是美國政府如果在去年九月當機立斷拯救雷曼兄弟,金融海嘯一劫就可避免發生;換言之,不按市場規律辦事已經成為常態,懲罰決策失敗者反而是不應該,所謂「道德風險」云云,現在竟沒有人再提!事實上,「大得不能倒下」的銀行在危機過後反而得益更多,摩根大通現在擁有超過全美國十分之一的存款,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也各持約十分之一,它們得到政府援手之後不但站穩了陣腳,還蠶食了其他銀行的業務,對消費者放款有更大的影響力。

  以投行模式營運的金融市場,是造成危機的源頭之一,投行利用高槓桿的金融衍生工具、複雜的金融產品,透過場外交易方式進行對賭,令市場出現了天文數字的交易量,但整個交易過程和牽涉的各方金融機構卻逍遙於監管當局的監控範圍之外;如何針對上述的金融遊戲規則,各國政府至今仍沒有頭緒,奧巴馬雖然高呼金融改革,但至今卻拿不出一套方案,現在華府的熱門議題是醫療改革,可以想像,當金融市場逐步回穩、投資情緒因經濟好轉而上升之後,金融改革得到各方支持的力度必會大減。金融海嘯至今已屆一年,美國政府仍然說不出金融市場改革的所以然,大家還能夠寄予什麼期望?

  投行模式以外,評級機構在金融海嘯前為高風險票據護航,給風險深不可測的衍生工具予三A評級而最終證明完全評錯,但三家主要評級機構對此面不改容、「毫無悔意」,業務如常進行,市場也拿它們沒法;政府沒有插手,企業和政府發債依舊由這些公信力蕩然無存的機構評級,到底它們給予的評級還是否可信?為何它們毋須為過去的錯誤負責,或向「受害人」賠償?為何其他地區無法另建評級機構,跟目前「三大」進行競爭?

  金融海嘯之後,各方曾揣測二十國峰會可能會達成類似布列頓森林會議的決定,徹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結果一切如常,美國和美元的獨霸地位並沒有受到動搖,各大國依然各有盤算,只能在細節上做些修修補補(例如法國堅決要限制金融業高管的薪酬)。回首過去一年的發展,其實金融市場並沒有變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