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星期二

內地新能源的泡沫現象、產能過剩

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新能源是當今炙手可熱的新產業,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競選政綱內以此作為推動美國經濟再創高峰的未來希望,中國亦步亦趨,也大舉投資新能源,希望不會落於人後;歐盟則奉綠色經濟為基本「國策」,全力推動各項環保產業,歐盟的環保標準現在已成為全球最高水準的規範。

  大量的投資和屢有創新的研發,令人對新能源的前景充滿希望,而相關產業方興未艾,不少與其掛鉤的企業更成為市場熱捧的股市新寵,香港人最熟悉的比亞迪從造電池到開發電池汽車,並得到股神畢非德入股而聲勢大振;可是,從目前各種跡象看來,內地新能源產業正遇上投資過度、產能過剩甚至有泡沫化的困局,下一步到底可以整頓重新起步,還是一窩蜂之後即歸於平淡,是綠色團體和投資界都應關注的大事。

  內地發改委上周對新能源汽車業提出要求降溫的呼籲,據內地媒體引述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在「二○○九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表示,中國的汽車產業出現了急劇擴大的苗頭,從二○一○至二○一一年,汽車產業規劃產能將遠高於市場需求,導致產能過剩;至於新能源汽車,由於研發工作的技術門檻甚高,國內企業從電機、電池和管理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以至基礎原材料生產,都與國外有一大段距離,內地不少企業一哄而上開拓新能源汽車項目,催生了新能源汽車熱,但不少企業實際上根本沒有足夠的研發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術,只是外購零部件組裝;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雖然十分熱鬧,但其實流於空洞化,並不能把這門新產業推向更高的台階。

  內地近年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上有長足發展,已經成為世界風電裝機第二大國、太陽能電池生產第一大國;但是,相關行業在基礎研發方面投入不足,關鍵技術始終沒有突破,無法走上自主技術的道路,處處依賴外國科技,結果可能會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的被動局面,最後在這場全球角逐的新興產業競賽中屈居人後;以太陽能的光伏產業領域為例,前期的暴利環境吸引了多個晶硅項目一湧而上,但由於核心技術滯後、生產成本高企,出現了一邊以國內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多晶硅生產,為發達國家提供清潔能源,另一邊則在國外市場行情變化之後,迅速出現產能過剩和行業危機。

  據統計,目前內地有十八個省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或把新能源列為支柱產業;此外,有近百個城市把太陽能、風能作為城市的支柱產業,地方政府認為新能源是金融海嘯後拉動經濟增長的熱點,於是紛紛出台優惠政策,投機資本乘勢介入,結果未見成績,卻大大加劇了行業的風險。在風能發展方面,目前內地引進的都是歐洲二、三流技術,而歐洲的風電場氣象環境跟中國截然兩樣—歐洲風電場風沙少、風速平穩、溫差較小,與中國的條件差異甚大,而且國內的大型風電場都遠離電網,在輸送電力和保持電壓方面都需要解決多項技術問題。

  據麥肯錫的統計顯示,平均每個可再生能源技術企業的創業資金約需一千四百萬美元,中期投資在一億至二億美元,並且需要大規模的新能源基建作配套;內地缺乏的並非資金,而是業界盲目投資、惡性競爭,在低效益的項目競賽中浪費了大量資源,卻未能在技術上取得突破領先;國務院在上月二十六日的一次常務會議上研究了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其中風能設備和多晶硅都列入了「黑名單」,成為整頓對象。在世界各國的新能源競賽中,國內的相關企業仍然大量集中在製造領域,脫離不了「世界工廠」格局,這又豈是國家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目標?


--------------------------------------------------------------------------------------


孜金


  十個月前,中共黨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幾個(而非一個)經濟重點,就是「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

  閣下可將之看作是讀小學時的中、英、數三科主科。保增長到「八」後,保增長合格了,中央自會悄然放手,重點自然落於擴內需和調結構之上。請記住:中、英、數任何一科不合格,還是三科都不合格,結果都是一樣——要留級的。


全球狂打「嗎啡」

  全球急救狂打「嗎啡」,稍有經濟常識都會知道對長遠經濟「健康」發展有副作用的。為免一科拿滿分而另外二科「肥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上月26日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希望令產業及整體經濟得以較為健康地發展。

  換句話說,就是叫產業勿因一時需求旺盛而大量擴充產能,要「調結構」,希望不再靠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帶動,當中特別指出產能過剩及堅決計劃調控的行業。

  除了煤、化工、多晶矽、風電設備等新發展的再生能源產業外,亦包括傳統產業鋼鐵、水泥、及平板玻璃,銳意加項目審批管理,不准下放項目審批許可權(可以理解為接近不批),嚴格核發產品生產用地及許可證,以及對環境影響評價等。


鋼鐵業產能過剩嚴重

  在下認為,其中一個產能過剩的情況最嚴重的行業,正是鋼鐵業。早前全球金融危機,內地鋼鐵需求自然大幅下降,本來是自然淘汰一大批技術落後的中小鋼廠之大好機會。然而,中央政府為「保增長」,急速啟動最快見效的政府投資,那麼鋼鐵行業自然死灰復燃。所以危機過後,鋼鐵業產能過剩依舊非常嚴重;有幾項蛛絲馬可與讀者分享一下。

  首先,早於今年7月,吉林最大的國營企業通化鋼鐵,因接受民營企業建龍鋼鐵入主,引發一場數萬員工罷工的激烈騷亂。有員工疑不滿收購可能導致公司關廠及裁員,怒指公司官商勾結及賤賣國產,將建龍鋼鐵派駐通化鋼鐵的高管毆打至身亡。


焦煤鐵礦石航運受影響

  報道指出,大量職工甚至阻止救護車和警方進入廠區營救。明顯地,工人是為了工作,發了狂,打死人了。由此可見內地鋼鐵業在執行兼併重組及優化產業上所碰到的巨大阻力。

  再者,行業另一大問題是集中度甚低,全國有過千間各類鋼廠,當中絕大多數是年產幾十萬噸以下的中小型鋼廠。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以來,大部分協會會員的大企業都在減產,但不少中小鋼鐵企業卻抵受不住鋼價回升的利益誘惑,不但積極擴張產能,甚至違反行業協議,鋼廠私自參與澳洲二大鐵礦石巨頭——必和必拓和力拓——在中國境內展開的現貨招標的新聞,各位應該耳熟能詳。

  今次中央如果為長遠「健康」著想,緊握鋼鐵業不許再盲目擴張,並進行整合,那麼內地焦煤、鐵礦石進口及有關乾散貨航運未來幾個月的需求前景將如何?特別是乾散貨運,於今年末、明年年初大量新船下水時,運費走向如何?相信讀者不問可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