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印鈔不能根治困難 由奢入儉和諧難保 調控數字北京優為

林行止



經過十四小時的馬拉松會議,繼希臘之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意減赤的前提下,歐盟終於定出一項為期三年的「特別目的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集資共達七千五百億(歐羅.下同;約合七萬七千億港元)以「挽救歐羅」;這筆無中生有(當然要開動印鈔機)的巨款,分為「穩定機制」(六百億,加IMF三百億)、「緊急援助貸款」(bailout loan,四千四百億,加IMF二千二百億)。有此「大水喉射住」,歐羅應可暫趨喘定,最低限度,問題國家的債權人不必急於拋售,歐羅跌勢及相關債券孳息升勢應受遏制,這意味歐羅風暴在短期內不致擴散以至禍延世界金融體制。

為了使市場不致「資金不夠用」,美國聯儲局即時宣布重新啟動二○○八年因「金融海嘯」而設立的「美元交換機制」(dollar swap programme),通過歐盟、加拿大、英倫和瑞士央行(本文見報時日本央行可能已加入),向全球合資格貸款戶供應美元。由於不少融資項目以美元進行,聯儲局此舉使這些項目不會因為美元短缺而令成本上升。

需要用希臘財務危機前積弱已久的美元維持強勢歐羅,真是意想不到的怪事!

英國並未加入歐盟體制,對此本可置身事外;可是,作為歐盟成員,受里斯本條約「突發特殊事件」(exceptional occurences)條款規範,英國責無旁貸,必須攤分「穩定機制」項下的約一百三十億英鎊,對財赤纍纍的英國,何異百上加斤。

歐洲財政風暴暫成過去,「喜訊」傳來,亞歐股市應聲「強力反彈」,料執筆時尚未開市的美股亦「不甘後人」,有可觀升幅。這種反彈將如煙火,很快歸於平靜……。在這種情形下,投資者投機者應如何「上下其手」,筆者無可奉告,因為這些「援助」資金全部是印鈔機印出,並無任何實質支持,因此隨時風流雲散……。還是那句老話,應看好有實際需求的各類政府不能憑空生產的商品期貨!


印鈔不能根治困難,卻有治標效應,針對希臘財政危機,歐盟「同心合力」,在IMF贊助及美國「鼓勵」下,推出近八萬億港元的「特別目的工具」,肯定可令希臘安度危機,亦足令西班牙、葡萄牙的潛在危機隱而不發,如此一來,希臘的債權人便不致張皇失措、盲目拋售,其他高負債國的債權人亦有望轉「危」為「安」,有時間待機轉移財富,一場風暴總算歸於平息;進一步看,歐盟此舉還深具政治意義,因為若不如此大手筆,一擲「萬金」,不僅歐羅就此煙消雲散,歐盟亦面臨分崩離析之局—歐盟作為與美國和中國鼎立的政治實體的希望從此幻滅!

「特別目的工具」令歐羅和歐盟「屹立不倒」,然而,歐洲眾負債纍纍國家從今而後因為要勒緊褲帶過日子,恐怕會陷入社會不安、政局動盪之局,「由奢入儉難」是普世真理,要人民省吃儉用,他們不起而抗議,便不能彰顯其人權!投資者在短期內似不宜沾手歐盟市場,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投資者不應在不明朗前景下投資,當然,對投機者來說則屬上下其手的上佳環境,但能否準確拿捏時機,便要看各人的造化。

希臘陷入目前的困局,雖說是長年「先使未來沒有的錢」的必然結果,事到如今,希臘人民惟有緊縮開支才能度過難關,這是他們應付的代價;可是,站在希臘人民尤其是勞工階級的立場,上述種種不過是廢話連篇的「馬後炮」而已,他們多年辛勞工作(這是他們的感覺,在外人看來,特別在加入歐盟這個富裕集團後,希臘人愈來愈懶散提不起工作幹勁,因為他們知道萬一「有事」歐盟隨時會伸援手),目的無非圖個提早退休、免費醫療及優渥的失業救濟……,這些早已成為希臘人民的「基本權利」,如今歐盟挽救希臘,使其免於破產的先決條件,不僅要希臘政府立法減薪減福利加稅,而且還得在今年九月開始把退休年齡由六十一歲提升至六十五歲,今年十二月起公共(免費)醫療只能用已沒有專利權的(廉價)藥物(generic drugs)……。如果希臘政府要如期收到歐盟的「支票」,只有在這些限期內立法使之付諸實行,以表示有貫徹削減開支的「誠意」。要無條件接受這種種「苛刻」(其實是基本)條件,從希臘人的角度看,豈非等同其內政受外國(歐盟)干預,國內反政府的活動必會加劇,街頭有示威人群,國會內反對之聲嘹亮,希臘政府不易為,有關政策難落實!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加於希臘的「枷鎖」,看在其他債務大國—西、葡之外,尚有負債達GDP百分之一百一十五(其中二成今年年底到期)的意大利—眼裏,又有什麼「感想」?當然,要避免「希臘悲劇」,肯定只有「量入為出」一途,但你以為近十多年來借歐盟的「洪福」過慣「少做工夫多歎世界」生活方式的歐洲人尤其是南歐人有什麼反應?

歐陸已變成一個只宜旅遊不宜投資的地區。
可以一提的是,債務問題嚴重的均屬南歐國家;南歐所以經濟比不上、中北歐,根本原因在土壤有欠肥沃,因此可說其貧其苦是地理因素造成的歷史問題。


歐洲金融大混亂對其他經濟體系有什麼影響?消極影響肯定有,而對中國的衝擊比對美國為大。

摩根士丹利紐約二名經濟研究員在昨天發給客戶的電郵中修訂其二個月前對美國GDP增長預測,由今年增百分之三點二及明年百分之二點五,分別提升至百分之三點五及百分之三(幅度各約百分之十),並指如果不受希臘財危影響,數字必然更高。支持他們提高GDP增長預測的理由是四月就業人數增加二十九萬多(四年來最高),勞工部修訂的統計,顯示今年前四個月「資方每個月都增聘員工」;而希臘財危令「聯儲局鴿派」稍佔上風,意味經濟增長雖甚可觀但「收緊銀根」(加息)可能「順延」至年底才作定奪……。這種事實與筆者較早前認為經濟底子佳股市隨時反彈的看法相同。不過,周一「逼倉」盤對升市起了火上加油作用,短線客趁機獲利回吐令大市向下調整可能性大;然而這無礙大市「健康」發展,而筆者看好資源企業的意見不變。

對中國來說,希臘財危的負面衝擊,彰彰明甚,希臘以至南歐諸國若相繼採取緊縮財政措施,對中國出口當有一定影響;然而,由於中國貨多屬價格具競爭性的民生日用品,非到「無以糊口」關頭,消費不會大減,因此,這方面有影響但影響不大。

歐盟為挽救希臘大注資,市上「流動性」急增,料有更多資金投入「政府無法生產」的商品期貨,五穀、能源及建材這些因中、印兩個人口大國大事經濟建設需求甚殷的物品,價格看升,不在話下,這對中國政府最關注的通貨膨脹率有一定上升壓力。昨天有關當局公布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去年同月增百分之二點八;其中食物漲百分之五點九、物業漲百分之十二點八,特別引人關注。

中國政府關心人民的生活,通脹率一旦突破百分之三(政府的目標),恐會導致社會不和諧,因此當局必會設法「降溫」。糧食產銷進口,全歸國企統籌,政府調控其價格,反掌之事,偏高的糧價因此肯定不會再升;至於物業價格高下的根本因素在土地供應多寡,有意打擊炒風、抑壓樓價的政府,已於五月初宣布今年用於住宅開發(或再開發)的土地供應為十八萬公頃,比去年增一點三五倍,供應驟增,樓價無法不下調;加上陸續推出多種限制投機倒賣物業的行政措施,內地樓市掉頭而下之局已成,這當可稍紓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升勢;當然,當局手上還有加息及匯價升值(十日央行在貨幣政策季度報告中稱將「參照一籃子貨幣」管理人民幣,似為行將升值的訊號)這二項「殺」;而到了無法可想,中國政府還可以「微調」統計數字……。

和絕對自由市場不同,中國政府肯定有辦法有能力令統計數據符合最高決策層定下的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