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日星期三

美元 通脹 黃金

畢老林



  《金融時報》今年2月報道,中國銀監會培訓中心主任羅平在約紐以英語直言:「你們太可惡了!」(We hate you guys!)其時,中國已看不過眼美國發行數以萬億美元計的國債,全世界都擔心美元貶值,但中國仍然邊罵邊買。富格遜提出警告,情況不可能長期一面倒,夫妻可以離婚,中美亦難保終有一日各行各路。

  昨天提到對美國貨幣政策影響深信的史丹福學者泰勒(John Taylor)赤膊上陣,撰文棒打貝南奇暗諷克魯明。顯而易見,泰勒與富格遜一樣,擔心通脹遠甚於通縮。可是,泰勒離開政府重投學界已久,似乎忘記了民選國家政客首要考慮是選票。對「無產階級」來說,通脹是一種無形的稅收,但美國在金融海嘯後透過赤字財政和超寬鬆貨幣政策,已在資產市場中引發通脹預期,有餘錢的人為了保護財富,紛紛重投股市和商品市場。

  資產市場重新熱起來,等於財富效應再現,謝國忠說金融、商品炒風可以迅速在實體經濟引發通脹,但當局所做的一切就是要reflate經濟,即使謝國忠所言不差,政府和央行又怎會在刺激經濟初見成效時輕易出手毀之?


從政者首重選票

  決策者雖知愈遲收緊貨幣政策,通脹便愈難控制,但繁榮能換取選票,衰退則必然促使選民用腳投票,兩害相權,你認為政府會選擇戳穿泡沫犧牲選票,還是不理通脹繼續執政?

  各位對末日博士麥嘉華所說美國勢必陷入津巴布韋式惡性通脹,大可一笑置之,但一些資料數據也許有助讀者評估未來一二年通脹通縮兩股力量如何互動。

  從圖一可見,美國的實質(經通脹調整)聯邦基金利率,自本世紀初以來一直低企,這個因素會刺激通脹走高。上世紀七十年代,實質利率似有若無,通脹(個人消費開支〔PCE〕價格指數)即難以駕馭。今日的超寬鬆政策若不在適當時候改變,七十年代的情況有重演之虞。

  圖二顯示企業生產力增長變化,數值愈高壓抑物價作用愈大,生產力增長因此跟通脹呈反比關係。從圖二看到的是,美國生產力增長自2004年開始拾級而下,此一情況對控制通脹大大不利。謝國忠指全球化和科技兩大阻止通脹抬頭的因素成效日減,與生產力增長每況愈下相合。

  圖三顯示美國聯邦債務相對GDP比率,跟泰勒擔心美國可能透過通脹「滅債」相呼應。值得注意的是,撇開美國和其他新興大國近月吸納美債捨長取短(中國3月份仍增持了237億美元債券),但德意志銀行最近估計,中國外儲備今年全年只會增加1000億美元(去年為4180億美元),美國現年度預料高達1.84萬億美元的財赤黑洞,由誰來填補?國債「貨幣化」(monetization,自印自買),恐怕是唯一答案。

  本港股市近月大炒經濟復蘇通脹重臨,但大家都知港股由「資金主導」,華爾街周一急升,翌日恒指卻大挫,熱錢流入流出又難以控制,純以對沖通脹為目的,港股稱不上很好的選擇。

  化繁取簡,本地散戶可透過美國證券戶口買賣交易所上市基金(ETFs)。黃金是對沖通脹不二之選,投資組合中自然不能缺少GLD。另一選擇是有抗衡通脹之效的TIPs國庫債券,iShares Barclays TIPs債券基金ETF(美國證交所代號TIP)值得考慮。對能源股有興趣的投資者,則可選擇追蹤大摩美國能源股指數的Vanguard Energy ETF(紐約證交所代號VD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