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0日星期三

黃金的黃金時代

陶冬


1999年5月,英格蘭銀行宣佈將在市場上大量抛售黃金儲備,多數歐洲央行隨即仿效。消息傳出後幾周內,黃金價格跌到每盎司250美元的低位。在歐洲央行眼中,黃金是過時的儲備手段,占地占人手,又不能像國債那樣提供投資回報。十年內,歐洲的央行共賣出3800噸黃金,由於之後金價上升至少損失了400億美元。當年瑞士央行在售出三成黃金後,號稱“大約減少30%的風險”,今天讀來令人啼笑皆非。

十年後,中國人民銀行透露,在近幾年內悄悄增持黃金約500噸,中國因此成爲世界第五大黃金持有國。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也採取了類似行動。2008年是20年來各國央行首個整體淨增持黃金的年份,上次央行如此大規模地購入黃金,可以追溯到1965年。

雷曼兄弟倒閉後,政府紛紛實施鉅額財政刺激政策,央行不僅將利率拉向零,更通過數量擴張政策大印鈔票。經濟環境振蕩,金融體系瀕於崩潰,央行信用遭到質疑,貨幣面臨貶值壓力。傳統智慧下黃金的黃金時代似乎來臨,然而金價卻沒有大升。

央行發行的貨幣在失去信用,不代表黃金可以成爲替代貨幣。黃金每年的生産量有限,而且産量越來越低。世界經濟在飛速發展,科技成果日新月異,黃金供應根本無法滿足經濟的需要、信貸的擴張。美國19世紀末(淘金潮過後)黃金供應下降,物價暴跌23%,經濟陷入衰退和通縮,便是前車之鑒。黃金的通縮特性,決定了它作爲交易貨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可預見的未來,筆者看不到金本位的重演,至少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此路不通。

黃金的價值在於其儲蓄功能。它的穩定供應和不受國家政策干擾的特點,決定了它是財富載體的一種形式。當貨幣當局循規蹈矩、通脹不揚時,有收益的證券(尤其是國債)更受資金的青睞;當央行爲所欲爲、貨幣信用遭玷污時,黃金的價值才會凸顯。黃金的價值,往往與世界上主導貨幣的興衰成反比,英鎊時期如此,美元朝代亦不例外。

另外,黃金的價格往往與投資者的快樂指數成反比。當股市或債市回報高企時,零回報的黃金無法引起資金的興趣;當股市和債市同時不景時,黃金往往大旺。二戰後的60年中,當美國證券市場(包括股市、債市)的實際回報超過10%時,黃金的實質回報爲-9%;當股、債市回報爲-8%時,黃金的回報卻高達22%。這解釋了雷曼兄弟倒閉後黃金的表現爲什麽不理想。央行的超級灌水先製造出意料之外的國債大牛市,接著是股市大升,作爲另類投資工具的黃金並沒有得到表現的機會。換言之,除了一個短暫的震撼期外,世界金融資産價格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中並未真正地“痛苦”起來。央行史無前例的貨幣擴張政策,伴之以不見身影的通貨膨脹,打掉了黃金的“快樂”期。

那麽,黃金值不值得投資?筆者認爲值得,因爲它稀有。不過黃金的稀缺性與石油的稀缺性完全不同。石油的稀缺性建立在它的使用價值之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開汽車、用空調,令石油需求增長快過供應,而且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於是油價上漲。黃金則不同,人類社會幾千年來生産出的17萬噸黃金,幾乎全部仍然在人間(沈船、窖藏和帝王陵墓不過是暫時失蹤而已)。在所有金屬中,黃金的工業用途是最少的,其變化不過是在官方的金磚或民間的首飾之間作形態上轉換。黃金的價值在於人們對儲蓄的需要,在於其保值的功能。

其實,黃金價格也可以如石油一樣暴漲,只是催化劑並非來自最終使用需求,而是人們對央行信用和能力的疑慮。當主流儲蓄貨幣變成強盜貨幣之時,當央行監守自盜之時,便是黃金放光之日。

目前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非常時期,央行們不僅將利率降到史無前例的低位,而且通過數量擴張政策向金融體系注入鉅額流動性。儘管政府信誓旦旦,一俟經濟好轉,便會回收流動性,但筆者相信,開了第一次頭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過去20年富有紀律的貨幣政策已經成爲過去,央行的獨立性已經消失,通貨膨脹重臨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且物價上漲的劇烈程度和時間長度均會超出目前的預期。

另外,歐美日紛紛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衝擊也快浮現。沒有一個國家爲此作出適當的撥備,目前的財政收入根本無法應付龐大的醫療、退休開支。長遠來看,政府過量發鈔似乎無可避免,其代價是國家信用危機和一個高通脹時代的來臨。

黃金,是滯脹時代的首選儲蓄手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