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為了應付金融海嘯的衝擊,中國政府去年第四季推出了四萬億元刺激方案,結果站穩陣腳,「保八」已不成問題,但後遺症卻不斷冒現,其中銀行貸款急增是其一,其次則是部分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現象,並且成為下一階段中國政府要重點調控的範圍。
國家發改委昨天聯同十個部門召開信息發布會,透露了要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在調控措施方面,有關部門已經推出了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等產能過剩行業的抑制措施,原則上不再批准相關的擴大產能項目。中國政府的決定,其實是返回金融海嘯前中央訂出要為過熱經濟降溫、力壓通脹勢頭的階段,當時政府提出的方針是優化產業結構、減少重複生產浪費,從而減低環境和資源的損耗,避免地方和企業盲目追求發展速度而犧牲了生態環境、造成驚人的資源浪費。
產能過剩的現象,部分源自內地仍未過渡成為完全市場化的競爭環境,效率低效益差的企業依舊可以得到國家或地方支持而繼續經營,生產沒有市場的貨品,但又毋須擔心欠缺銷售渠道而關門結業。只要看看發改委要壓抑產能的清單,其中有些是傳統行業而又得到政府支持,也有一些是新興行業如環保能源的項目,它們一哄而上,借助中央政府投入的幾萬億資金盲目生產,試問又怎會不出現產能過剩?
中國政府在今年初制訂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並提出控制總量、淘汰落後、兼併重組、自主創新等一系列措施,本意是透過政府投資,促成十大產業發展,但同時也要提高質量、增強競爭力。可是接近一年下來,有些產業如鋼鐵生產,發改委公布的數字是去年產量應為五億噸,實際產能卻達到六點六億噸,同時還有五千八百萬噸的在建項目,加起來過剩的數量相當驚人。又例如中國的多晶硅產業,去年大概有二千萬兆瓦的太陽能硅片,其中九成八直接或間接出口;太陽能硅片從硅料變成太陽能硅片,大概是一兆瓦消耗將近二百萬到三百萬度電,據發改委官員形容,把九成八的多晶硅的硅片出口到國外,等於間接出口能源,但中國本身正受困於能源短缺,出口硅片違反了政府能源安全的政策!
發改委官員在昨天的記者會上雖然否認產能過剩是源於政府的四萬億元救市投資,但很明顯,如果沒有政府的大手筆投入,受調控的產業又怎會在不足一年時間就陷入嚴重超產的困境?即使是近年內地倡導發展的再生能源項目如上述提及的多晶硅和風電,都是政府認可發展但很快就出現過剩的行業,按中國政府的構想,再生能源發展才剛起步,又怎可能馬上有過剩的生產?唯一理由,就是短時間內投資規模過大,而且都集中在低技術和低效益的項目上競爭,自主創新成分偏低,結果很快就造成供應過量。我們在中國政府提出四萬億元刺激方案時,已經「預言」必會出現大白象工程、重複建設和盲目生產,這些現象到現在終於一一出現。
由政府制定產業政策,必定離不開扶持、發展、過剩、調控的惡性循環,得到政府扶持的行業,必然會在一段急速發展時期之後就遭政府調控降溫,受扶持企業因為受益於政策保護而得到發展,但競爭力始終沒有經過市場考驗,無法茁壯成為真正「做大做強」的企業。
從現在中央政府一而再地提出要控制產能過剩,而去年底推出旨在促進地產市場發展的二套房貸、交易稅費等優惠期快將屆滿,中國政府極可能會重訂樓市政策;各種象顯示,在金融海嘯結束之後,中國很快就會進入另一輪調控期,對於投資市場會有什麼影響,是值得大家密切留意的。
2009年10月21日星期三
壓抑產能過剩 調控即將出台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