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低碳經濟重塑全球政經版圖、核能成大贏家

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在一片吵鬧聲中,正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最後能否達成協議,仍是未知之數;昨天最新消息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莉提出所有主要經濟體應採取「有意義」的減排行動,並保證執行透明的前提下,美國將和其他國家一起,到二零二零年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每年籌集一千億美元,但到底這筆錢從何而來?美國會出資多少?希拉莉都沒有透露。

提出這項建議,表面上是體現了發達國對氣候變化影響落後國所作的「承擔」,但美國的建議得到的卻是一片噓聲,因為方案完全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峇里路線圖」的規定,即發達國要率先實現總量減排,而發展中國家採取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取決於發達國對她們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以及承諾能否有效履行;至於發展中國家利用本國資源採取的減排行動,是毋須接受國際監督的。從美國提出的最新建議,跟落後國的訴求比較,就可知道要達成一份全球國家都接受並願意執行的減排行動方案,確是困難重重。

氣候峰會的爭拗非始於今日,全球暖化和國際協力減排的會議也持續開了十多年,但一直翻來覆去,無法達成共識,到底有關的爭議涉及什麼問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一名研究員(Samuel Fankhauser)本月初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提出四大爭議問題何在—第一,到底誰應負起氣候暖化的責任?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認為誰製造二氧化碳,誰就應該負責,發達國排放量最高(以總量及人均計),她們自然要為全球暖化負責,付出賠償;可是,發達國認為如果要她們承擔責任及為由此而引發的損失賠償,那麼金額將是天文數字,不但會成為財政黑洞,也可能引發無休止的訴訟。第二,是需要多少資金?發展中國家希望援助愈多愈好,但發達國則堅持只能維持在合理水平,希拉莉提出的一千億美元方案,正是回應了這個問題的質疑。第三,由誰作決定?控制減排的財政決策由誰來做?發達國認為她們的政府要對納稅人負責,確保錢不會亂花,換言之,是誰出錢誰做主。發展中國家毫無疑問會反對。第四,是錢從何來?發展中國家一直認為富國是說多做少,《京都議定書》一直不為美國接納就是明證,而窮國也擔心,發達國提供的氣候援助可能會混在其他經援項目之中,令窮國最後得到的援助不加反減。

中國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宣布,二零二零年把單位GDP碳排放在二零零五年的基礎上減少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令人懷疑到底能否落實執行?以這個標準計算,在今後十年中國每年需要新增三百億美元投資,相當於每個中國家庭每年要額外負擔六十四美元。此外,在「十一.五」期間為了達到碳減排目標,中國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關閉了多家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企業;內地專家指出,為了達到GDP能耗下降百分之二十的目標,「十一.五」期間內地需關停五千萬千瓦的小火電廠,而頭三年已經關停了三千多萬千瓦,令數十萬人失業,而火電的取代品,是中國準備興建上百座核電廠,與核電工業相關的產業和公司,相信是未來低碳經濟的受益者,投資者不應錯過機會。

為了配合減排目標,中國產業將要向高端製造業、第三產業、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業發展;知易行難,以中國這種人口多、仍然以勞力密集為主要競爭力的經濟結構來說,低碳經濟將令中國要繼續走在歐洲和美國之後;正如過去內地要搞工業化,超英趕美,但現在追得稍為貼近,英美又走向了另一個新領域,中國又要窮追。全球暖化不光是個環保議題;也是主宰未來全球經濟布局,以至大國之間如何角力保持優勢的最重要議題,哥本哈根會議達成什麼協議,必須密切留意。

---------------------------------------------------------------------------------

THE LEX



核能成大贏家


示威者過去一周把聯合國氣候峰會的舉辦場地哥本哈根擠得水洩不通,這些「比閣下更環保」的綠色急先鋒必須接受一個絕望真相:隨著全球各國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他們以往使盡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戰勝的「眼中釘」核能,大有機會成為大贏家。


中印核能料增六倍

《京都議定書》簽訂後,核能備受冷落,大部分政府補貼及碳排放計劃都沒有其份兒。然而,要在發展中國家與日俱增的電力需求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間取得平衡,唯一有機會成功的方法,就是讓核能在未來能源供應上擔當重要角色。

據估計,在2006至30年間,中國及印度的核電供應將增加六倍。即使作為全球最大原子能用家的美國,當地能源部亦預測,核能將增長一成。鑑於美國參議院在為哥本哈根峰會制訂的藍圖中,形容核能是減少溫室氣體的「重要部分」,能源部的預測未免太過保守。至於那些較時髦的能源,發展前景則不太明朗。

驟眼看來,美國在未來能源使用上頗合符環保原則;根據能源部的預測,至2030年,再生能源佔總電力產量的份額將增加超過一倍,至逾12%。不過,今天所謂的「再生能源」,絕大部分是水力發電及生物質能源(biomass),前者的應用受制於自然環境,後者則會釋出溫室氣體。


太陽能成本四倍於核能

目前,零碳排放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及地熱能(geothermal),僅佔再生能源2%。縱使專家預期有關比率將大幅增長,但這些能源仍面對重大的財政及技術發展障礙。目前,零碳排放能源的增長動力,大部分來自太陽能電板及太陽光熱能(solar thermal energy);以現代核電廠的壽命計算,核能的單位能源成本只有前者的四分一,後者的四成。再者,與核能不同,太陽能及風能都存在時斷時續的問題,不能滿足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的發電需要。丹麥峰會燃亮的綠色之光,恐怕並非環保人士所想的那回事。

---------------------------------------------------------------------------------

畢老林


翻開是日《信報》,跟alternative energy相關的投資分析至少有三篇,風能、清潔發展機制(CDM)、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太陽光熱能(solar thermal energy)無所不包。可是,在涉獵面如此廣闊的綠色天地中,還是《金融時報》LEX專欄一條極搶眼醒目的標題──〈核能成大贏家〉──最得吾心。


政府向現實低頭

細讀之下,此文既帶出發展中大國要在與日俱增的電力需求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間取得平衡,「唯一有機會成功」的方法是讓核能在未來能源供應上擔當重要角色;又從成本效益出發,在核能、太陽能、風能的單位發電成本之間作了比較,結論為基於歷史因素,綠色鬥士大都戴著有色眼鏡看核能,但減排壓力愈大,各國政府「向現實低頭」加快發展核電的誘因便愈強,今後投放在核能建設的資金勢必相應增加。

換句話說,各式新興替代能源雖被普遍視為綠色未來的希望,但在美國三里島事件和烏克蘭切爾諾貝爾災難發生後惡名昭彰的核能,在天時地利配合下,反而大有機會成為全球綠色革命的大贏家。


改變「火電當家」結構

早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之前,此一趨勢已在世界最大碳排放國中國出現,其脈絡布局,在北京的能源發展規劃中可見一斑。內地報章《21世紀經濟報道》12月16日一篇題為〈核電大棋局〉的行業分析,在第一句中便道出箇中玄機︰減排重壓在肩,改變「火電當家」的電力供應結構已如箭在弦。對中國來說,紓緩肩上重壓最可行的方法,莫過於積極推動核能發展。

里昂證券最近發表了一份報告,從兩方面探討內地的核電前景,其一是全球在建中核電產能目前分布四大洲,合共四萬兆瓦,中國獨佔四分一,俄羅斯、南韓分列二、三位,但發展規模俱不可跟中國相提並論;其二是當內地所有相關建設項目大功告成,中國的核電產能將從目前全球排行第九,一躍而成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由於發生過三里島事件,在核電問題上一直保持低調,但這個當今第一核能大國在擴建核電設施上並不輸於其他國家,否則其一哥地位也不可能在未來十年力保不失。

在本港上市電力設備股中,亦有公司從事核電相關業務,包括上海電氣(2727)及東方電氣(1072),兩股年初至今升幅分別為7%及102%,表現天差地遠。上海電氣所以大幅跑輸東方電氣,後者替代能源業務比重遠高於前者,相信是一個重要原因。

東方電氣上半年新訂單中,火電佔31%;在新能源相關訂單中,風電佔31%,水電8%,核電訂單跟風電、火電相比不遑多讓,達30%,比重在同業中首屈一指。反觀上海電氣,上半年新訂單僅5%來自核電;單論核概念,東方電氣明顯勝一籌!

---------------------------------------------------------------------------------

信報財經新聞


中國擬新建100座核電站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大會之前,中國首次提出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為此,目前中國計劃到2020年新建近100座核電站。中國政府認為要想在不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下,滿足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就必須大力建設綠色能源核電站。

《21世紀經濟報導》16日報導稱,中國政府正在擬定《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草案。其內容為大幅擴大新建核電站規模。

該報稱,中國政府在這份草案中提出了一個目標,即到2020年將核電設備容量從現在的9Gwe提高到其9.5倍的86Gwe。屆時在全部發電量中,核電站所佔比重(設備容量為準)也將從目前的1.3%,提高到6%以上。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將目前為11座的核電站增加到100座以上。世界核能協會(WNA)統計的世界各國2020年以前新建的核電站規模為290座左右,如果考慮這一情況,新建核電站的30%以上將集中在中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