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1日星期一

降溫會議無成 中美矛盾加深、吹水會

林行止


一、

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擾攘十二天後,終於在當地時間周六晚不圓滿結束,在多國領袖已先後離去之下,大會通過了中國、巴西、印度、南非和美國提出的動議;雖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分別說這是一份「有意義的協議」及這是「重要的開始」(不這樣說如何體面地落台),但《紐約時報》有關報道稱此為「含混不清的結局」(murky end),很多細節都含糊不清,比如在二○五○年廢氣(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一九九○年少百分之八十,只是「強烈的意願」且「不知從何入手」,更無具體貫徹的機制,亦乏監督機構;至於期內氣溫上升限制在攝氏二度以下,卻是「被認可的科學觀點」而非正式目標(即使成為正式目標,亦缺乏強制落實的機制),已招來環保組織及非洲國家的抨擊(據說這種溫度會使更廣泛非洲地區沙漠化)……。

這份成為協議的動議,由上述五國—雖然主辦國丹麥為歐盟國家,但並無歐盟國家參與—提出,而在其達成過程有一段顯示世界日益分化的插曲。去周五晚,中國、印度及巴西三國領袖閉門開會(private meeting),奧巴馬聞訊突然離開常規多邊會議,闖入(barged in)這個「私人聚會」(隨後而至的是南非總統),聲稱他不想這些「重要國家」作「沒有美國參與的秘密談判」,又對著溫家寶總理說:「總理先生,你不是說要和我見面嗎?」就這樣,三國會議變成五國會議,而其達成的動議,翌日成為大會的協議。由於協議沒有法律約束力,因此留下「明年墨西哥城會議再談具體方案」的尾巴。

目前各國對如何減排廢氣存有重大分歧,以人均計,中國和印度排廢僅在百名之後,但總體看則名列前茅(近年中、印經濟都突飛猛進),發達國家堅持減排目標應著眼於總體且要成立國際監察組織以監察減排進度(一如對伊朗核設施的檢查),由於這類國際組織多由西方國家把持(這與出錢多寡有關),政治意識有別於西方國家的中國當然「提高警惕」,予以反對,以免未來陷入不遵守國際條約或內政被干涉的窘局,而且堅持排廢應從人均入手;中、美一開始便針鋒相對,而令情況更壞的則是大會甫召開美國即宣布對台售武,擊中中國「要害」,在眾目睽睽的國際場合,中國對美國便愈不客氣。此外,中、美的「心病」還有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夫人提出一項一千億美元的協助發展中國家減排的援助計劃,有論者認為這是對這些窮國的賄款,以交換她們不要和中國及印度站在一起而認同美國為首西方國家的減排計劃。

在這種政治背景下,加上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溫家寶縱然盡力表現泱泱大國總理的風度,但財大氣粗根性隱含的意氣仍於有意無意間流露,英國《衛報》指奧巴馬抵埠後不久參與一次二十國集團國家領袖的臨時(unscheduled)會議,「溫總理選擇不參加,只派副部長何亞非與會」。大財主故意「冷落」大債仔,令與會的歐美領袖「興烚烚」(seething,十分氣憤);而奧巴馬和克林頓夫人的數次發言,只換來「疏落的掌聲」,美國傳媒亦視之為中國「幕後發功」所致。在環保問題上,中國獲得七十七國集團(發展中國家)的擁戴,美國則有先進國家的支持,相持不下,各不退讓。看看上述這些表面現象,氣候變化會議加深了中、美的矛盾,彰彰明甚。


二、

從經濟學角度看環保問題,可以應用「高斯定理」(Coase Theorem)解決;可是,實際上似乎不可行。請看現在排廢最嚴重的是美國和中國(及印度),非洲國家則微不足道;以高斯的理論,欲達減排標的,各國必須集資給中、美,以交換她們減排;非洲廢氣不足為患,因此不必資助。這與政治現實風馬牛。

政治現實當然不容許這樣做。換句話說,解決溫室效應問題應以政治而非經濟手段。

另一位諾獎得主布肯南早期的重要著作(與屠洛克合寫)︰《憲政民主的邏輯基礎》(J. Buchanan和G. Tullock: 《Calculus of Consent-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提出個人處事三大方向(原則),惟引入政府事務亦可行。布肯南指出解決困難,可循此三個方向進行—一、個人行動,這裏可指國家各自制定減排政策;二、有關各方自願簽訂契約(Voluntary Contractual Agreements),召開聯合國大會等於與會國自願簽訂協議;三、採取強制性行動,意味聯合國通過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在討論減排廢氣問題上,各國顯然互不信任,因此第一種方法不可行;召開一百九十三國參加的會議,顯然要達成「第二種方法」即達成共同遵守的協議,可是,當今之世,如果缺乏「第三種方法」即沒有國際機構強力執行及監督協議,一切終歸徒然。

哥本哈根會議連「第二種方法」都無法達致,說大會無所成,諒不為過……。行政長官曾蔭權選擇做「環保逃犯」,可算有先見之明!


三、

哥本哈根大會「人多聲雜」,創下國際會議製造廢氣及噪音的紀錄。各國領袖(一萬五千多人加上五千多名傳媒工作人員)與會,令該市出租汽車尤其是只有二百餘架司機駕駛的轎車供不應求,不得不向德國和瑞典求助,這等於有千餘部大型轎車從國外開入哥本哈根,當然噴了不少廢氣;至於大官們一共乘搭一百四十餘架專機而來(大部分必須停泊在遠離首都甚且瑞典的機場)製造的廢氣與噪音,當然更成為環保分子抗議的一項主題。

為了應付數以萬計理直氣壯—為了我們的後代而上街抗議—的示威者,哥本哈根市政府特別定做了足以囚禁四千餘名被扣留者的三百六十個「鐵籠」,成為別開生面的臨時監獄;而為了樹立健康形象,該市政府發出不少勸告遊客「挺住,不要嫖妓」(be sustainable, don't buy sex)的單張(讀者如有更佳譯法,請示),令性工作者大怒,代表該市一千四百多名註冊妓女的工會召開會員大會,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她們支持氣候大會,決定向任何與會者提供免費性服務,而這種「免費性交易」稱為「廢氣約會」(carbon dating),為這次嘈吵不休毫無具體結果的勞民傷財會議平添幾分春意。

--------------------------------------------------------------------------

李純恩


吹水會


在丹麥召開的地球氣候會議,各國領袖雲集,結果變了一個吵架大會。

雖說口口聲聲「全球一體化」,但「全球」怎麼可能「一體化」。

不要說全球,就是同一個國家,地方與地方,沒事的時候還可以和睦相處,一旦有事,特別是事關自身利益,就不會再像一家人那麼抱成一團了。

全世界那麼多國家,各有不同的自身利益,富國有自己的資源不用,跑去窮國開發,窮國為富國提供所需,結果落得一個破壞環境的罪名,於是窮國又要富國補貼:你們富人的命不是矜貴嗎?地球出了事,你們比我們害怕對不對?要救地球,你們先拿錢來。

但是,富國就像所有的有錢佬一樣,又怎會心甘情願拿錢出來呢?於是又用了種種理由來推搪,推搪不過,再討價還價,爭來拗去,結果吵成一團。


看到這種情形想起中國一句老話:「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這句話,本來是有點貶意的,說人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

但是,如果世事真的可以做到「人人自掃門前雪」,那已經很不錯了。「自掃門前雪」就是先把自己做好。現在的世界問題,是許多人自己的「門前雪」還沒掃,就管人家的「瓦上霜」。事情於是就亂了。

我們常說,「環保從自己做起」,這其實就是要你先把「門前雪」掃乾淨,人人都把「門前雪」掃乾淨了,環境也就很乾淨。別人的「瓦上霜」,你不用管,等別人自己掃好了「門前雪」,他自會清理「瓦上霜」的。

你看看各國領袖,聚在一起,個個豪言壯語,再看看他們家,有幾個是掃乾淨「門前雪」後再出來發表偉論的?

所以,這個甚麼「地球氣候會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吹水會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