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歐洲銀行危機未完

黃元山



一年半前寫了篇長文「銀行的隱憂和變數」,內面所說的,可以解釋現在歐洲銀行所面對的困境:「銀行貸款的資產質素,極不透明而且有滯後現象……不幸地,為保護銀行,國際趨勢是增加不按市價入賬的比例,使投資者更難判斷銀行資產……更大隱憂其實是銀行資產的貸款部份。貸款可佔銀行總資產一半,數量龐大,比起所謂已知的有毒資產,可謂大巫見小巫。已知的有毒資產,數量有限,在過往兩年是全世界的焦點,但隨著實體經濟繼續轉差,本來無毒的資產有機會大規模轉差,這才是未來的焦點所在。」

不幸言中,本來無毒的資產,像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在這一年以來,慢慢轉壞,由無毒變有毒。我看這個趨勢還沒有停止,歐洲實體經濟會繼續差,而美國經濟就算不是雙底也「醫好也殘廢」,未來毒資產的數目,只會有增無減。至於貸款部份,很慶幸的,很多歐美企業仍然有不少現金儲備,但當中卻有不少是苟延殘喘。這些企業,金融海嘯前過度借貸,現在營運收入減少,再加上不能在市場上拿到相同的融資條件,於是只好對現有的銀行貸款採取「拖得就拖」的政策,甚至利息也要暫時寬免(所謂的「PIK」,即「pay-in-kind」,俗稱有拖冇欠)。而銀行由於不按市價入賬(在歐洲尤其普遍,在金融海嘯後,歐洲與美國的會計制度就市價入賬這議題上分歧越來越大),所以即使收不到利息,也可作非常小量的撥備。


未趁救市良機大撥備

歐洲的壓力測試,市場已估計所有人也會過關,但這只會加深銀行間的互不信任。雖然歐洲拆借市場息口不高,但很多不能在拆借市場融資的,現在便很依賴歐央行的流通性支援。金融海嘯已發生近兩年,但歐央行對整體市場的支持,卻有增無減。反映了甚麼?其中一個觀察是,去年在政府大舉救市下,銀行普遍錄得不錯盈利,但銀行卻沒趁機為資產大增撥備,相反卻為「整靚盤數」而作出小量撥備,甚至回撥。我想,這就是為甚麼歐洲銀行危機仍沒過去的其中一個原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