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夢醒時份

陳大為



最近公布的經濟數據都顯示出較先前樂觀預期差的數據,令到市場氣氛變差。除了一直陷入債務危機的歐洲,一直蹣跚不前的日本,以及其貨幣被質疑的美國外,連在過去一年頭戴光環的中國和靠原材料發家的澳洲,都開始有後勁不繼的跡象。

各市場現在已經有點病急亂投醫,居然開始捧巴西和俄國作為明日之星。不錯,此二國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後者更有強大的軍備,足以恃之作為和各國包括美國的談判籌碼,並爭取最大的利益。問題是:此二國雖然有如此優勢,但是其經濟規模,以致其在整體經濟上的影響力,都不足以和美中歐日相比,也因此無可能可以挑戰全球經濟。

換句話說:是時候醒醒了。

經濟活動是體現在雙方互通有無當中。在沒有貨幣的年代,種植稻米者可用稻米去換取種植麻者,結果種米者有麻做衣服,而種麻者則有飯吃。這種是互相換取貨物。種米者拿到麻後不懂怎麼把麻變線再變衣服,則可以以米又交換懂這種技術的人的服務,結果是織布者有飯吃,種米者有衣服穿。有一些工作不可以單靠一個人或一家人來完成,而必須要一群人長期在不同崗位上分工合作完成,如冶鐵,這就不光是交換物品和服務,而是交換勞動力。

冶鐵作坊場主可以以其鐵製農具交換種米者的米和種麻者的麻,再用米交換製衣服者的製衣服務,並以米和衣服交換作坊工人犧牲掉種田種麻或者製衣的時間及體力腦力,投放在冶鐵的各工序上。這些都是經濟活動。

另外,假使冶鐵作坊擁有者只有技術和勞工,卻沒有地,那仍然是做不成其生意。他可以向稻田田主以一大堆鐵器兼有種子的米,或者另一塊不合用的地向地主換取該地的擁有權,也可以以每月生產的鐵器換取該地的每月使用權。

而如果冶鐵作坊擁有者本身不夠東西交換,他可以找擁有大量相關物品的人去借,並在生意搞好時並一些作為回報。這些活動雖然不都是直接的交換貨物和服務,但是卻有換取資產去創造更多貨品和服務,仍然是經濟活動。

當然,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會有社會,有政府。在公共設施如道路,糧倉、澡堂、圖書館、競技場、上下水道和公共服務如警察、消防、衛生、國防等等上,雖然不是為了個體或者私人集團利益的物品和服務,但是這些亦是為了社會能順利運作的前提,同樣創造了價值,也算得上是經濟活動。

但是,如果立一紙賭約,如果賭下個月鐵佬有幾多產量和賣價,贏方由輸方拿走物品或資產,這就算不上創造和維養價值,而不過是賭本轉移而已。

既沒有創造和維養價值,這只能算是財產轉移活動,而不是經濟活動。


只要把交易物換為金錢,相信聰明的讀者應該明白筆者想說的觀點。


新思維解經濟低潮

以上舉例形容何者為經濟活動,何者只算是財產轉移活動。上文乃設想以物易物的方式作為經濟活動的基礎。不過,由於在該例子中主要是以糧食—稻米—作為較多出現的交易媒介,所以已經有點貨幣的味道。

稻米本身既會腐爛,又不完全同質,也不適度稀有,兼且有相當實用價值,作為交易媒介的確不大適宜。這才會有貨幣的出現。而貨幣,在法幣被廣為接納前,主要是用金、銀和銅為主。這些物質既穩定同質,又容易處理,也適度稀有,實用價值以古時社會來說又不是特別多,所以能穩當貨幣的主要成分。


增投資消費虛假繁榮

但是,如此一來,金銀銅的供應量因能夠影響到貨幣供應,也變想影響了經濟活躍程度:具有充足貨幣在市場流通,經濟活動自然可以更頻繁;反之亦然。不過,一旦為了剋扣金銀銅本身的價差,而在所發行的貨幣中動了手腳,減低純度,自然可以發行更多貨幣,可是用家也會因為如此收取更高昂的物價,或者乾脆不用那種貨幣,而改用實物或成色足的貨幣交易。某程度上,這就是古代的通貨膨脹和貨幣危機。

現代的情形相類,只是更為虛擬。因為現代採取的是法幣制度:它是不需要有稀有金屬作為基礎。法幣的「信用」來自用家對發行者的信賴。而這層信賴又源自對經濟活動的信任:明天會比今天產出更多更好,並有所積存和發明,令後天比明天更好。

因此,把複雜的一面解開後,其實今日經濟的運作和古代沒有兩樣,儘管現代貨幣供應不受商品供應約束。但是說到底,它能否通行仍然受經濟活動的最終約束:如果貨幣供應量遠超於經濟活動所需要,又或者其供應成本遠低於經濟活動本身包含的風險/機會成本,那麼在低廉成本下自然會出現不謹慎的資源投放,以致做成資源浪費。當生產效率提高,則浪費所引起的成本一時三刻間還未引發問題,而「能夠消費和擁有更多」 的虛假感覺,則短期內提高投資和消費,形成所謂的繁榮。

一旦資源的消耗遠超於資源的發現和投入,生產效率又達到瓶頸位置無法再提高,屆時不單物價因供不應求上升,而且濫用資源而產生的損耗,又會因未來回報大跌而無法補回,令資源進一步短缺。更甚者,在貨幣濫發時期,不單止實體經濟會進入高浪費階段,虛擬的財產轉移遊戲會更瘋狂。


當然,在回報大跌,未來會更糟之際,這種財產轉移遊戲會蒸發這些財務工具的價值,倚賴這些虛擬經濟提供資源的實體經濟亦會進一步萎縮。

也由於經濟活動減少,資源也減少,個人可支配的資源也在先透支掉未來後減少,結果是需求減少,令經濟活動處於低潮。這就是金融海嘯前後所發生的事。



印銀紙不能解決問題

既然已經有不少資源被浪費掉,僅僅靠政府泵錢只可讓個人和企業短期可使用的資源回復正常而已。但是,已被消耗的已經拿不回來,再加上有兩個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的生活水平正在趕上,對資源的需求更加逼切,令到中長期而言資源更為短缺。

儘管理論上這提高了需求,如果生產、運用和管理效率沒法再提高,回升和循環再用又始終沒能成為經濟活動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時,則自工業革命以來,第一次不因短期災害和戰亂,而是因技術不足所引起的長時間供不應求的經濟活動減少將會再次出現。這種情況的經濟減弱絕不能單靠印銀紙就可以解決。

相反,新思維帶來的新經濟活動才可以解決問題。對於這一點,各位投資者宜留意何種技術能夠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並且能讓一些資源循環使用,因為這些將會引起下一波的產業革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