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

美國樓市未跌完 影子銀主盤累美樓市

黃元山



美國樓市泡沫爆破,觸發全球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實體經濟,政府大手救市之後,實體經濟雖已離開深切治療室,但仍奄奄一息,半死不活。美國樓市既是泡沫爆破的源頭,若一日未見底,美國經濟離真正復蘇的日子仍遠。和其他的資產價格一樣,在美國政府出招救市後,美國樓市的價格在以往幾個月似有回穩跡象,但美國樓市是否真正見底回升,值得存疑。


價格回穩未必見底

首先,根據以往資料,美國樓價是有季節性的。一般來說,春季和初夏比較強,往後的月份比較弱,所以,以往幾個月看似回穩的數據,未必能代表美國樓價是真正的穩定了。其次,其中一項的救市措施是首次置業的稅務優惠,有分析估計,這個救市措施使樓價暫時少跌了5%。這項稅務優惠將於11月屆滿,不過,就算這項救市措施獲得延續,亦只是短時間內減少樓價下跌的壓力,長遠未必有效。有兩類人會因為這項稅務優惠而買樓,一是本身想買樓,基於此優惠而提早買,現在買了將來就不會買,換言之,是「先買未來樓」,沒有解決美國樓市供過於求的問題。至於另外一類人,是本身供不起樓,所以原本不打算買。他們基於首置稅務優惠而有機會買樓,但長遠而言,根本是實力不足,勉強買了只會增加將來整體斷供和違約比例。另一項的救市措施是放寬斷供和收樓的時間,增加時間是希望給予斷供者多一個翻身機會,不致因為一時周轉不靈而被銀行強制收樓,然後被踢走。措施原意是好的,但問題是這樣變相加長了收樓的過程,減慢了樓房被重新拍賣的速度,使市場低估了潛在樓房積壓的存貨量。潛在樓房積壓,又稱「影子存貨」(Shadow Inventory),是斷供和收樓潮後造成的問題。從香港的經驗,我們知道樓市泡沫爆破,並非一時三刻就能解決的問題。事實上,美國的斷供和收樓潮比香港當年嚴重。很多香港人當年變了「負資產」後仍繼續供樓,因為房貸是會上身的。


毋須上身鼓勵斷供

反之,美國房貸「對屋不對人」,斷供不還錢,充其量交還抵押了的房屋,就算「負資產」不夠還亦不會上身,所以,有資料顯示,越接近「負資產」,美國人斷供違約比例越高,造成越大的「影子存貨」。


美國樓市對全球經濟大局影響深遠,一般看美國樓市數據,集中看新屋銷售、存貨量等傳統指標,但在樓市泡沫爆破後,單看這些傳統指標已不再合適。樓價升跌,取決於供求關係。泡沫爆破後,美國樓市的供應量,便不再只是新屋的供應和存貨,更重要的供應來源,是日漸龐大的「銀主盤」。


時差效應隱藏實況

通常銀主盤的潛在數量都會被低估,因為一般分析重現階段被清盤的總數量,卻較少留意違約率和拖欠率的上升。簡單來說,財困下,美國業主會停止供款,於是拖欠率上升。拖欠3到6個月後若仍不能還款,便構成違約,於是違約率上升。違約後,被抵押的物業被銀行回收,變成銀主盤在市場上拍賣。問題是由拖欠、違約到拍賣,通常需時18至24個月,特別是其中一項救市方案是延長了收樓的時間,原意是使業主有翻身的機會,不會立即被逼遷。但由於有這18至24個月的時差,若只看現時市面上的銀主盤,便錯過一個更重要的數據──現階段拖欠、違約的比率,亦即18至24個月後,會推出市場的銀主盤。這些透過現有的拖欠、違約率而推算一兩年後的銀主盤數量,可以簡稱「影子銀主盤」。在美國很多城市,影子銀主盤數量是現有樓房銷售存貨總量的數倍,意即影子銀主盤會使樓房供應量大增,進一步壓低樓價。

蔓延至優質按揭

另外,影子銀主盤問題已經由還款能力低的次按(Subprime)業主群,蔓延至還款能力較高的優質按揭(Prime)業主群。Subprime兩年前首先爆煲,違約大增,經歷一兩年後,銀主盤數量終於追上違約量,影子銀主盤問題早已反映在普遍數據上。反觀Prime的影子銀主盤問題更值得關注:由於Prime的業主群實力較雄厚,違約潮開始得較晚,現在的銀主盤數量只反映影子銀主盤的一小部份。雖然Prime的違約率比Subprime低,但市場數量大幾倍,影子銀主盤在可見未來會使美國樓房供應量大增,增加美國樓市下調壓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