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社評
立法會經過七個小時冗長的辯論,仍未能就高鐵工程撥款議案作表決,需要再次延期討論。政府這次雖然動員專業團體、工商界和建制派議員,試圖製造輿論聲勢抗衡社會上的反對聲音,但全盤敗北,仍然無法在議會上如期順利爭取議案通過,泛民的「拉布戰術」終於奏效。但事件發展到如此地步,掀起社會極大迴響,尤其是令社會開始關注對一群所謂「八十後」年青人的處境。日前有消息指行政長官曾蔭權對這個現象表示關注,還下令相關政策局急謀對策,試圖藉著改善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消弭社會潛在爆發的不穩定因素。
但當局將社會愈趨激烈的對抗情況,歸咎於所謂「八十後現象」,是對形勢的錯誤判斷。從高鐵撥款爭議過程可以看出,與其說社會矛盾由所謂「香港第四代人」——即年約二十至三十多歲的人,因對前景感到困惑而將不滿情緒藉激烈行動發洩,不如說是長期積壓著的社會不公平制度、貧富懸殊、社會權力不均等情況下,不同利益集團和弱勢社群一次白熱化的對抗表現。而這種不均現象已瀰漫整個社會,聯合國最近的報告已指出,香港在富裕地區中堅尼系數最高,反映貧富懸殊情況極為嚴重。
細看最近支持政府提出的高鐵方案的團體和人士,離不開工商、工程、建築專業組織、建制派政黨等,他們擁有強大財勢和影響力,所持的價值往往只是著眼如何進一步發展香港經濟;他們強調經濟建設,篤信為社會和個人創造財富是任何社會和政府的首要任務。至於反對方案的人士,則大多是在高鐵工程上受到直接打擊的社群,例如即將面臨整個社區遭徹底破壞的菜園村居民,或是社會上人微言輕,為生活勞碌掙扎的一群無名小人物。看他們在多次抗爭訴求中追求的都是公義、環境保育、社區內的人際關係等非物質價值。
這兩股抗衡力量中,絕大部分都是植根於香港的人士,基本上他們都是希望為香港締造更美好的未來,分別主要在他們的立場和價值取向。但兩者在經年的博弈互動上已彼此完全失去互信,而政府又不能發揮應有的協調作用,令雙方關係急轉直下。代表反對高鐵工程的一群,他們往往感覺到的是在財團、政客和政府龐大勢力下的無奈和無助,他們認為興建高鐵只是為財團製造賺取暴利的機會,是政客向北京獻媚,但同時犧牲社會弱勢社群的利益:因為財團和政客在工程上取得甜頭,但將來如果工程的成效不張,代價卻由整個社會承擔。
工商專業界別則認為社會上部分組織只為個人博取政治利益,不惜嘩眾取寵,煽動容易受操縱的群眾,為反對而反對。他們抱怨這班人處處將社會議題政治化,造成香港極大的內耗,削弱本地的競爭力,令香港發展停滯不前。這些工商專業團體警覺到他們的影響力可能受到威脅和衝擊,認為若向反對勢力讓步,便會造成惡性循環;為了維當前的「秩序」,他們便動員起來,試圖將反對聲音壓下去。
這種對抗的激烈程度,在香港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對抗的氣氛有擴大跡象。這個現象對特區政府多年來高調鼓吹的和諧社會政策是莫大諷刺,而政府面對當前狀況,又顯得完全一籌莫展。歸根究底,事情發展到如此地步,不就是行政長官用人唯親、親疏有別的作風的必然結果。此外,政府為急於求成,處處為財團開綠燈,將政策傾斜,結果讓社會的權力失衡。
現在當局面對的矛盾,已不是搞一兩次東亞運之類的大型活動就可以化解,也不可以「派糖」、增加福利這些小恩小惠可以蒙混過關。以過往十二年半的特區政府施政成績,期望當局在短期內能解開社會的死結,實在不容樂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