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聰
假使閣下有些閒錢,由1971年存放至今,即三十八年,相當於二十二歲大學畢業後存放至六十歲退休,你知道放在美國哪類資產最好?
以港人的思維模式,多會認為最佳表現為樓市、股市,其次為債市,接著是存款、金市。將1971年年初的基數化為100,美國一手住宅樓價最新(8月)為817;標普五百指數本周周初為1129,連股息計則達3856;十年期國債經累積回報後為1704;而聯邦基金利率經累積回報後為1146(好些日子近20厘);至於倫敦黃金,竟達2722【圖】。
樓市的回報低得可憐,竟然不及隔夜存款,雖然數字未計租金回報,但即使算進亦不會改善太多;相反,黃金的表現卻好得離奇。俗語云:「十年黃金變爛銅」,觀乎本周金價及附圖結果,金光閃閃的黃金又會令大家另眼相看。至於國債、存款,則一般矣。
不難發現,金、股的波動性大,即風險高。這再一次印證,穩定與回報高,本質上多少有些矛盾。全球政府不斷強迫百姓的財富更暴露於風險當中,究竟是否好事?那就天曉得了。
商品漲價原因各異
全球政府狂印銀紙,假設所印是供百姓所用而非儲於庫房,銀紙過剩百姓自然將之儲起。銀紙再多便會貶值,百姓遂將其儲蓄換成不會貶值但有意義的實物,商品是也。不過,不是所有商品皆有此儲值功能,農產品便是一例。必須搞清,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因素是天災地震等致使供應短缺,而並非具儲值功能,故升市多是短暫兼不可測。
能源、賤金屬呢?這些還不過是生產要素(即原料),只是因為它們是大多產品的必須要素兼供應短缺,故被間歇炒起。這些東西,一般多不是儲值佳品,正如大家不會擺放滿屋米麥銅鐵石油吧?由此可見,很多商品炒上是被偷換概念,真正能夠保值的,應非吃光就沒有了的農產品,亦非用完就沒有了的資源,而是長存長有的貴金屬。如此一來,儘管歷來油價、金價與通脹齊升【圖一及圖二】,但前者因能源短缺推升價格導致通脹,後者則因紙幣過剩而貶值再導致通脹,兩者抗通脹的邏輯不同。
1970年代起,真東西(資源)太少、假東西(紙幣)太多,金價及油價於是一升不跌。
6 則留言:
真係咁似? 點解會咁? 有乜原因?
「將1971年年初的基數化為100...至於倫敦黃金,竟達2722。」
如果從 1979 年起計,又是另一回事... 入金時機實在重要...
拼圖可以被修正,其實我不是很相信。
不過1970年代起,真東西(資源)太少、假東西(紙幣)太多!!
要預測中短期非常困難,其中一個方法是用「拼圖」,而當中以「頭肩頂/底」最具可信性。
是故,本人「估計」金價在1,280以上才開始需要小心!
另外,本人認為目前的金價上升的主要因素不是通脹預期,而是對全球貨幣體系的不信任!
"本人「估計」金價在1,280以上才開始需要小心!"
為何是1,280? 看圖嗎?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has following publish.
A Guide to the London Precious Metals Markets
http://www.lbma.org.uk/pubs/otc
The puzzling of the GOFO, Gold Lease Rate, and LIBOR, refer to the page 21, 28, 19. It seems more confused after reading it.
為何是1,280? 看圖嗎?
->頭肩底,如果你信的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