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星期二

美國經濟、中國經濟、匯控業績、金價

曹仁超


  8月2日,周日。美國第二季 GDP 萎縮1%,係連續第四季 GDP 下降,亦係自1947年以來首次在四季內 GDP 下降達3.9%。由於事前估計萎縮1.5%,投資者仍視上述為好消息(佔 GDP 78.2%的消費業萎縮1.2%,政府開支上升10.9%)。4月份起美債按月回落,7月份再跌0.3%。美國樓價暫時唔再跌,理由係好多物業已成為「負資產」(資不抵債之謂也),因此業主索性唔賣。實體經濟如此不妙,但股市卻上升。Jeremy Grantham 認為美國大事不妙(他在2007年5月提出 CDO 泡沫將爆破,去年底則叫各位入貨博反彈)。依家相信他的人唔多,因為非理性亢奮在7月份已成為主流。

  美匯由3月起回落至今仍未停止。基於聯匯制度機制,美元回落令資金流入香港,又必然托起港股及樓價,因此升市莫估頂,直到有一天資金由流入轉為流出為止,到時港股又將再狂瀉。今天股市升降只反映資金流向,並非反映經濟方向。

  美元自2001年7月開始回落,到去年4月見底後反彈,今年3月起又再回落,因美國政府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發利差交易(carry trade)大量出現。沽美元、買澳元及紐元成為過去五個月內美元價轉弱最大理由,情況同九十年代日圓相似(3月至今美元已回落10%)。不過,美國十年期債券今年起卻大幅回落,因2009年美國政府財赤高達1.84萬億美元、2010年1.4萬億美元,估計要到2013年美國政府財赤才開始大幅收窄。過去美債出售有賴日本同中國政府去吸收,但2009年起日本泥菩薩過江,中國出口外貿盈餘亦開始大幅收窄。未來四年新增美債可以賣畀邊個?面對美債未來四年供應大升、買家卻減少。後市點睇?美債熊市係咪由2009年1月已開始?上一次美債熊市1964年開始1981年結束,主因係高通脹,那段日子亦令美股不前。呢次美債熊市出現,係美債已相等於GDP 180%,為1981年的一倍。


內地救市方案趨向重量不重質

  今年以來,我老曹一直係滬深A股的大好友,踏入8月份則有D擔心,因為政府的刺激經濟方案已漸漸由過去的重「質」方面,轉為重「量」方面。2009年上半年內地銀行貸款增加7.4萬億元人民幣,不但太快,而且亦有點濫。官方人士估計,今年上半年約有1.6萬億元人民幣流入股票市場。大家都知道,廉價資金可創造出一個不負責任的借貸環境,最終無可避免令泡沫形成及爆破。1990年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前的香港金管局,就係為了維持聯匯制度而大量向本港金融體系注資,上述做法曾帶來香港經濟七年繁榮期,然後樓市泡沫爆破帶來六年衰退期。2007年10月美國 CDO 危機的遠因亦係2001年1月起寬鬆貨幣政策所引發。

  滬深A股已收復前跌幅50%(3485點),理由係今年上半年內地80%投資活動來自銀行貸款,內地銀行不但受 CDO 影響有限;加上國企銀行大量貸款去支持其他國企,引發國企大量投資(過去70%國家投資或貸款流入國企,但佢地只提供中國 GDP 的三分一),引發滬深指數大幅回升。大摩亞洲區主席羅奇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題為〈我開始擔心中國經濟〉。今年上半年內地銀行新增貸款為7.4萬億元人民幣,係2008年同期三倍,亦係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強勁信貸增速。在外需驟降下,政府欲透過內需恢經濟快速增長,令今年上半年投資佔 GDP 增長率其中88%(過去十年只佔43%),為過去平均投資一倍。令人擔心係未來內地銀行貸款質素問題,此亦是去年西方金融機構出現危機的遠因。

------------------------------------------------------------------------------------------

THE LEX

美國經濟何來好轉?

  以下一組數字理論上代表情況好轉,閣下能看出端倪嗎?0、-1.9%、-3.3%、-3.9%。面對這組代表美國過去四個季度經濟增長按年變化的數字,好友大概會辯稱:不錯,但經濟衰退的步伐已有所緩和,根據上周五公布的第二季經濟數據,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季僅收縮1%,較首季的 -6.4%大有改善。

  不過,在巨額政府開支及廉宜信貸的刺激下,市民大眾豈能不感受到日子沒數月前難捱之理?數據反映,與對上一季比較,政府開支增長6%,抵銷了整體經濟收縮的部分壓力;利率低企則減輕生意一落千丈及樓市持續不振帶來的痛楚。除了大手花錢,華府亦透過其他措施刺激經濟;受惠於福利援助增加及減稅,美國人實質收入錄得微升。

  不過,減輕痛楚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病人的呻吟聲少了不等於病情好轉。就以英國為例,以佔2008年生產總值的比率為基礎,英國刺激經濟措施的規模比美國少四分三,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地經濟增長與去年同期比較大幅收縮6%。在美國,最令人惶恐不安的事實是,儘管實質收入增加及政府補貼接踵而來,消費者依舊勒緊褲頭,縮減開支。在上周五的報告中,個人開支下跌1.2%,比市場預期的跌幅高出一倍。

  經濟持續疲弱令失業率節節攀升,住戶總負債與可支配收入之比則仍較上世紀九十年代的90%高峰平均數高出約30%。在失業及債台高築問題夾擊下,消費者如今大幅削減開支不足為奇。

  各界均預期存貨下半年將錄得強勁增長,不過,面對佔美國經濟活動三分二的消費開支持續疲弱,存貨反彈勢頭恐怕有限。至於海外需求,在全球陷入同步衰退下,出口難望一下子重現生機。美國經濟並沒好轉,上季數字只反映它更進一步倚賴政府支持而已

------------------------------------------------------------------------------------------

畢老林


按地區計,匯控在北美、歐洲、香港和亞太其他市場,若非盈利萎縮便是「見紅」,怎看業績也不算亮麗。以業務劃分,情況亦大同小異,工商、私人銀行盈利同告下滑,個人理財更出現稅前虧損12.49億美元(去年上半年賺23.13億美元)。橫睇睇,只有財資交易成績驕人。中期報告顯示,匯控財資(GBM)業務上半年稅前賺62.98億美元,按年大增134%。在上半年75億美元稅前純利中,GBM 貢獻多少,有數得計。

  各位在消化大笨象成績表之餘,不妨留意《金融時報》周一頭條(題:Fed Trade Fires Up Wall Street)。文中指出,聯儲局為實現穩定金融體系這個首要目標,不惜以增強透明度為名,在按揭抵押證券等交易活動中「明益」銀行。點益法?央行在購入證券資產前,買什麼每每事先張揚,讓銀行有機會以遠高於「正常」(沒有聯儲局積極參與)的價格出售某類資產,從中謀取暴利。

  匯控在聯儲局與銀行的證券買賣中受惠多少,老畢無法置評,但《金時》在報道中提到,巴克萊銀行定期向客戶發放電郵,巨細無遺地列出聯儲局在各類證券市場中的份額比重,利用決策者的高透明度「發財」。同是英資大行,巴克萊既不執輸,匯控斷無理由落後於對手。

  中國政府為「保八」實施寬鬆信貸政策,包括「牛眼投資法」先驅 John Mauldin 在內的外國論家,大都認為北京當局有「迫」銀行貸款催谷經濟之嫌。美國狂印銀紙,貨幣基礎大增,當局卻無法迫銀行把錢借出去,亦不能強制企業投資國民消費,借貸活動因而未見同步增長。雖則如此,聯儲局在確保金融體系「正常化」的過程中,為銀行製造了穩獲厚利的機會,效果上形同「迫」銀行賺錢。在美資大行中,去年只有高盛和大摩的交易業務對營運收益作出了正面貢獻,但今年第二季,沒有一家美資大行不在財資業務上大賺特賺。從中期業績可見,匯控於這方面亦不遑多讓。

  然而,銀行愈是依賴財資業務,其他領域的境況便愈令人擔心。大笨象上半年業績充其量阿駝行路不過不失,正如主席葛林所言,經營環境改善,全賴各國政府和央行政策在金融體系中發揮作用;葛林未有說明的是,跟金融海嘯爆發至今年初的水平相比,各類證券價格已回升不少,聯儲局何時結束量寬政策雖在未知之數,但決策者已在研究如何逐步退出市場;加上短期國債與長債息差今年底、明年初可能收窄,過去半年對銀行盈利貢獻良多的財資業務,在不久將來或會反過來拖累金融機構的業績,這是匯控投資者必須注意的。


金價醞釀新升浪

  今日翻開《信報》,見「沿圖觀勢」版刊登了兩幅非常搶眼的圖,大字標題是〈金價爆上定爆落?〉。幾行簡介提到,SPDR Gold Trust(GLD)價格波幅範圍收窄,同一時間成交量減少,在走勢上意味突破時刻將至。文中又指出,按照50天移動平均線和過去二十年的季節性模式,8至12月買升贏面頗高。雖只三言兩語,但爆上定爆落已呼之欲出。Okay,當然要加上那句「只要去年至今的上升軌能保不失」。

  老畢在7月30日〈淘金熱告一段落?〉一文中,引用世界黃金協會最新報告,指過去數十年左右金價季節性走勢的印度需求,過去一年對金市完全起不了作用,可見與該國嫁娶旺淡季成正比的印度黃金消費周期,在金市中逐漸成為一個 non-factor,重要性幾已全被投資需求取代。

  按照「沿圖觀勢」引述的金價季節性模式,8月不失為入市良機。為此,老畢特地找來另一幅圖,希望有助更準確地分析金價表現。

  這一次黃金牛市約始於十年前,期間金價走勢不斷重複一個模式。自2005年起,金價每一次升浪,以時間計均在六至九個月之間,繼而於高位整固,為時約一年至年半,完成整固後再展升浪,形態上跟踏階梯拾級而上十分相似。

  金價於2007年夏至去春,從每盎斯660美元漲至1000美元以上,之後在700至1000美元範圍橫行,這段整固期已維持了差不多十八個月。倘若黃金牛市拾級而上的模式不變,下一個升浪可望於未來六、七個星期內展開。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金價並未如過去那樣,於印度嫁娶淡季回落,未能為有意趁調整低吸者提供一個好價。然而,金價若真的「爆上」,過於執著可能要付上因小失大的代價。再說,世事又豈能盡如人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