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5日星期三

通脹與通縮並存?伯南克面對的兩難!

黃元山


我曾於2月底為文評論美國救市措施:「這些救市的措施,僅屬沒有辦法中的辦法(the lesser of two evils),死馬當活馬醫,是以毒攻毒,並非傳統良方。…… 但前景的能見度卻仍很低,因為這是一個前所未遇的境況(uncharted territories)。或許這是黃金受到追捧的原因,而我亦早於幾個月前分享類似的觀點。而且,我亦覺得可以考慮分階段慢慢吸納農產品的ETF。」半年前,伯南克的如意算盤,是印銀紙,引通脹以擊通縮,從而穩定金融市場,讓經濟有機會喘定復蘇,然後才逐步加息對付通脹。換言之,就是想借通脹過橋,以為可以控制通脹於股掌之上,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他可沒預料到,連我這個市場「小番薯」(small potato)亦想到可能要先炒農產品商品市場,市場參與者就是「睇死」伯南克根本沒有能力、沒有本錢在現階段,當經濟仍七癆八傷時,去加息打通脹。


通脹通縮齊發

而且,市場參與者亦擔心美元會在未來通脹下貶值,於是紛紛逃離美元資產,轉投商品市場等。商品價格上升,使做生意成本上升,拖慢經濟復蘇的時間,或許伯南克現在都在懷疑自己當時是否落藥過重,引致全球所有資產物價升得脫離了現實經濟環境。但同時間,失業率上升,工資自然有下降壓力,消費減少。宏觀而言,出現了需求的通縮。需求價格通縮,供應價格卻通脹,對整體經濟是極為不利。開工廠的,原材料貴了,油價運費貴了,生意定單卻減少;就算是開舖頭的,租沒有減,人流卻減少了。通縮通脹齊發,使伯南克當初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亦應該是他噩夢的開始,這就是伯南克面對的第一個兩難:想用通脹打通縮,甚至通縮未走,通脹已經來了。說句題外話,由於通縮通脹並存,單看CPI數據,或單以掛勾CPI的TIPS去衡量通脹預期未必完全準確。


國庫空債息升

伯南克面對的第二個兩難:國庫空虛,經濟不景,造成國債息率有上升壓力,若息率再上,會打擊弱不禁風的經濟;但另一方面,伯南克若使出獨門一招,再大舉印銀紙買國債以壓抑債息的策略,只會激發更大的商品物價的通脹預期。話說回頭,縱然如此,我感到憂慮的是,市場仍可能低估經濟惡化的程度。市場的凶險,除了在於政府救市措施落藥時的副作用,亦由於市場對經濟樂觀的情緒一旦逆轉,又會有新一輪的洗牌。沒有人有預知的能力,只有根據現有的資訊去評估機會率的高低,而伯南克如何面對這兩個兩難,實在要拭目以待。


對抗通脹當務之急

我認為通脹重臨,並非因為通脹大於通縮,亦不用等到通縮完結後才有通脹,而是通脹通縮可能一同發生:通縮是由於經濟收縮,人工下降,需求減少;通脹是由於印銀紙,貨幣相對價值下降,造成商品物價上升。我認為通脹不能完全打退通縮,因為印銀紙不能救活經濟,譬如銀行貸款企業作投資,其投資的回報是取決於市場需求;而且,我並不認為現在商品物價上升,是單單因為市場對經濟過份樂觀,更重要的是市場對商品物價上升的預期,所以就算經濟轉壞,需求通縮加劇,商品物價亦未必如以往般插水下跌。既然如此,對抗通脹,肯定是每個投資組合的當務之急,特別是對於近退休、已退休的人士來說。


印鈔壓債息自相矛盾

中長線來看,伯南克越要壓低債息,便越要印多點銀紙買國債,但卻越使通脹預期增加,反使債息有上升壓力。所以,印銀紙以壓低債息,長遠來說,根本自相矛盾,又焉能有效呢?

-------------------------------------------------------------------------------------------

需求通縮,物價成本通脹,通縮通脹齊發,無分先後,驟聽上去,有點道理,但實際上又有沒有可能呢?

一般來說,通縮成因是生產力大於消費力,所謂供過於求;相反,通脹成因就是消費力大於生產力,所謂供不應求。金融海嘯前,消費力(主要從歐美)強勁,但生產力(特別是中印等廉價生產勞動力和歐美的科技發展)亦不弱,故消費力和生產力互相制衡,直至牛市末期,才出現由商品物價帶動的通脹。

金融海嘯後,歐美消費者受創,惟有減少消費,增加儲蓄,全球惟有寄望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四國,盡量刺激內部消費,以抵銷歐美消費的縮減。


市場對前景太樂觀

眾所周知,歐美消費總量,和中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全球消費總量縮減,應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吧。消費總量縮減,生產力卻一時三刻不能一下子減下去,生產資源過剩,按常理應會引起通縮,而且壓抑商品物價。不過,各國救市措施,以印銀紙(英美)和搞基建投資(中國)為主,而兩大藥方都會引發提高通脹預期和商品物價,結果,GDP可能是有所增長(或減少縮減),但無論僱主和員工卻並不受惠:僱主做生意皮費重了,生意卻不見得有所增長,利潤自然減少,這使我憂慮股票長線盈利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打工仔面對減薪失業等壓力只有進一步加劇,消費只會進一步惡化,這使我憂慮一般人對經濟前景過份樂觀。有人叫這個做滯脹,我也不想太執著於字眼,只想表明這情況現在非常普遍,而且應該會持續吧?


長揸商品風險不少

問題是,商品物價能否脫離經濟基本需求而繼續被炒上?我傾向的看法是,商品物價上升,可能和全球消費者復蘇未必一定有關係,因為政府既然知道消費力無法立刻被谷上,為保GDP,惟有盡量取而代之,增加基建投資。而且,經濟越差,救市力度越重,而獨沽兩味的救市藥方都是有利商品物價。最後,既然經濟前景不明朗,企業開發商品供應亦可能減少,故亦有助支持商品物價。不過,我始終認為,市場對經濟前景過份樂觀,不排除商品物價會隨股票市場一樣波動,要找一個合適的入市時機,講得易做就難,而且,長揸商品,風險不少。不過,我想,在一個合適的比例和時間下,是否可以沽空股票來對沖商品市場上升或下跌以減低風險?

-------------------------------------------------------------------------------------------

去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已步入衰退,全球商品物價(和香港樓市一樣)處於歷史高位,高通脹、低增長,即所謂「滯脹」的格局,似乎無可避免。不過,2008年下半年,特別是雷曼爆煲以後,由於經濟極度疲弱,全球需求減少,全球商品物價和其他資產,掉頭一轉,亦逃不了急跌的命運。於是「滯脹」的憂慮,轉化成「通縮」的末日情景,其中的表表者,當然包括「大蕭條」專家伯南克,和擔心美國會步日本「迷失二十年」後塵的諾貝爾得獎者克魯明(Paul Krugman)。在「大蕭條」和「迷失二十年」的陰影下,美國開動了兩部機器:印銀紙機和發債機,放寬銀根(monetary base),一方面期望以通脹打通縮,另一方面以銀根代替信貸。幾年前的牛市,流通資金過剩(excess liquidity),乃源於過多信貸,其時銀根卻沒有太多增長;海嘯後,信貸市場收縮,對美國消費者信貸打擊尤甚,於是美國便放寬銀根,以補信貸市場的缺口。


伯南克陷入兩難

美國的救市措施,看似會成功避免「大蕭條」和「迷失二十年」式的通縮,但卻同時間重新引發了商品物價的通脹,造成重新一輪的滯脹。2008年上半年滯脹,2008年下半年通縮,在美國的救市措施下,2009年又重新進入滯脹。對於伯南克來說,滯脹比通縮可能更糟。通縮可以印銀紙,但滯脹時期,不能隨意印銀紙谷經濟,否則只會使通脹惡化;而且滯脹時期,亦不能隨意加息打擊通脹。


冇辦法中的辦法

在這兩難中,伯南克如何谷經濟、控通脹,乃一大難題,故不排除伯南克最終可能被迫使出「冇辦法中的辦法」:升短息、壓長息。長息對經濟影響比短息大,故伯南克一定要盡保長息於低水平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印銀紙買長債;但為防通脹失控,伯南克一定要對市場表示有打擊通脹的決心,可能便會出口術或稍稍提高短息,以收阻嚇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