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 金融機構 By 方華
今年一季度人身險保費收入達2558.1億元,同比增長9.4%。盡管保費增長較上年同期出現回落,但數據同時顯示,壽險業務結構調整已經“初見成效”。
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更加注重差異化、精細化經營,逐步確立了“承保有利潤、發展有效益”的經營目標,切實轉變經營觀念,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模式轉變。
記者方華 日前召開的一季度監管工作會議披露,今年一季度人身險保費收入達2558.1億元,同比增長9.4%。盡管保費增長較上年同期出現回落,但數據同時顯示,壽險業務結構調整已經“初見成效”。
最新數據披露,有助於提升壽險業務內含價值的期交型業務,在今年一季度取得了穩步增長:今年以來,全行業壽險新單期交業務的增長速度超過了躉交業務,5年以上的期交業務呈現穩步上升勢頭;此外,新業務價值也有明顯提升:一季度壽險新單期交率達到24.5%,較去年全年上升近5個百分點,其中5-10年期業務占比達到33.5%,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10年期以上業務占比達到51.5%,同比上升了1個百分點。
“這一增長是在困難局面和去年基數較大的情況下取得的,是結構不斷優化和內含價值不斷提高的增長。”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如是評價。自保監會去年下半年明確部署並大力推動壽險業務結構轉型以來,各類保險商相繼動這一工作,重點發展長期期交型、保障程度高的業務。三巨頭拉開差距正如監管層所希望,“一些業務規模較大的保險公司,要發揮帶頭作用,在調整轉變中形成新的競爭力”。
一季度數據顯示,三大保險股壽險保費增速明顯拉開差距,在去年同期保費基數較高的背景下,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主動加大業務結構調整力度,一季度兩家公司的壽險保費增速出現了明顯下降,中國人壽同比僅增長1.8%,中國太保同比下降12.69%,中國平安則依然保持壽險保費的較高增長,達到43.4%。另從單月情況看,中國平安壽險保費收入3月份繼續同比增長43.65%,中國人壽與中國太保壽險保費3月份分別同比下降13%與8.9%。
業內分析稱,出現如此大的差異主要在於中國人壽去年同期基數較高,並且目前支付給保單持有人的分紅率低於平安;而中國平安結構調整壓力本身較小,因此保費增長依然較強。
“中國人壽仍然實現一季度保費收入的穩中略升,反映公司的‘平衡策略’在繼續推進,但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的逐步放緩,反映出公司業務結構調整的深化,主要表現為對銀保渠道增長的有意控制和對個險期交業務的大力推動。”中金公司分析師周光稱,希望保持市場份額相對穩定的中國人壽,力求在保費收入數量增長與產品盈利能力提升之間尋求平衡。
“在2009年的結構調整中,一季度保費增長還是比預期的要好。”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分析稱,一是萬能險主要提供商中國平安的結算利率,相對市場利率仍然具有較強吸引力,導致萬能險繼續增長;二是在低利率環境下,傳統險和分紅險銷售不錯,如2008年中國太保在萬能險收入下降24%的情況下,實現了分紅險156%的大幅增長;三是個險渠道在持續增員,平安、國壽、太保3家公司壽險銷售人員在2008年分別增長了18%、10%及12%。中小公司力推“銀保轉型”正如一季度監管工作會議披露,在保險業“防風險、調結構、穩增長”大局下,全行業在結構調整中轉變發展方式,部分中小公司經營面臨著較大壓力。
記者採訪獲悉,基於在較短時間內快速做大“管理資產規模”的動因,不少成立時間不長的中小型壽險公司自開業以來並未在銀保渠道推出期交型業務,基於2008年結構調整的監管要求,諸多公司開始嘗試在銀保渠道推出期交型業務,從率先推出3-5年期的期交業務開始,漸次推出10年期期交業務。
據華夏人壽一季度經營數據顯示,銀保渠道期交型業務占比獲得顯著提升,其中3月份單月實現期交保費1045萬元,近一半機構期交業務同比增長300%以上。據悉,該公司今年初專門成立了“銀保轉型項目小組”,提出銀保業務“強勢轉型”的明確要求,要求突出銀保產品的保障性、期交性和長期性,改變以短期躉交型產品為主的業務結構,並在原先針對公司網點經營的躉交考核基礎上注入期交元素,從產品開發、機構建設、考核體系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推動期交業務的結構優化措施。
另據民生人壽消息,2008年下半年該公司加大銀保業務結構調整力度,要求停止銷售短期躉交型產品,同時推出期交型產品及相應的激勵措施和機構考核制度。
一季度數據顯示,民生人壽銀保業務結構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期交型業務占比接近15%,這在同期開業的壽險企業中位居前列,另期交型產品占比較高的個險業務(含續期業務),在一季度業務總量中占到50%,這較2008年末提高19個百分點。
來自權威最新數據顯示,從保單期限看,全行業一季度壽險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增長28.8%,較新單業務保費增速高出26.2個百分點,另壽險新單期交業務中,5-10年期業務和10年期以上業務同比分別上升18.4和1個百分點。
“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轉變‘以規模論英雄’的做法,從考核指標和費用政策上引導分支機構發展效益型業務,重視發展傳統保障型產品,提高業務的內含價值。”吳定富指出,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更加注重差異化、精細化經營,逐步確立了“承保有利潤、發展有效益”的經營目標,切實轉變經營觀念,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模式轉變。
“回歸保障”漸成共識
“保險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就是要有效滿足消費者的真實保險需求,當前重點是發展風險保障型業務和針對養老保障的長期儲蓄型業務。”吳定富強調稱,達到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就是通過產品創新促進短期業務向長期業務轉變、躉交業務向期交業務轉變,加大產品的保障功能。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投連險和萬能險占壽險公司業務的比重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4.8個百分點;且銷售渠道的資源配置趨於均衡。這表明壽險業務過分依賴銀郵銷售渠道的狀況有所改善,而銀郵渠道恰恰是投資型業務的主要銷售陣地。
“中國太保對投資型業務主動進行了壓縮,2008年分紅型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156%,占比提高至50%,萬能險則出現了負增長,占比由2007年的37.8%降至22%,保費收入結構的改善,顯示公司在業務取向上逐步由規模主導轉向規模和價值並重。”國都證券研究員鄧婷如是認為。
以傳統險和分紅險為主打產品的中國人壽,保費收入繼1月實現“開門紅”後,同比增速自2月以來進一步放緩。據中金公司分析師周光分析,基於“平衡策略”的推進,中國人壽將有效推動長期期交型產品的銷售,以10年期交產品替代躉交和3-5年期期交產品,預計全年個險新單期交保費增速可望實現較快增長,使產品盈利能力得到改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