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
2008年耶誕節銷情,中環地標IFC的商場頗爲冷清。 IFC商鋪做的是本地金融白領階層和歐美遊客的生意,金融海嘯所導致購買力的下降隨處可見。與中環一水相隔的尖沙咀廣東道,則顯得熱鬧的多。LV 、GUCCI 門口竟排起長龍,那裏的顧客多操普通話。
香港的樓市已持續了一段低迷期,金融海嘯後居然爆出了一個小陽春。銅鑼灣時代廣場的食肆依然人頭湧湧,聽說逢年過節時還“一桌難求”。說是海嘯來了,說是就業在大幅惡化,不過目前的零售業市況有點讓人看不明白。
筆者對香港的判斷是:基本面健全,但週邊因素十分困難,就業、信貸勢必帶動經濟進一步惡化。這次衰退的情況應該明顯好過1997年的金融風暴後的情景,不過也不要指望香港經濟很快復蘇。
香港經濟的基本面大致良好。本地銀行涉足 “有毒資産”的金額有限,資本金並未如歐美同業那樣蒙受重創,因此金融體系基本上健全,這是筆者對香港經濟不太悲觀的最重要理由。另一個理由是本港多數企業、個人的借貸杠杆並不高。九七金融風暴令港人損失慘重,不過這也使他們在投資上變得更審慎。 高儲蓄、低借貸率,在流動性突然消失的今日,無疑是保命丸。橫掃全球金融市場的“去杠杆化”,令股市投資者蒙受損失,不過並未在本港造成樓市的骨牌效應。
但是,香港是一個小型的開放型經濟,而且金融業在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週邊經濟環境的變化、資金流向的變化、信心與預期的變化,必然影響香港的經濟。香港處在此次金融危機傳導機制的末端,許多動蕩也許尚未到來,但未必意味著一定不會到來。筆者認爲,香港的消費形勢沒有想象的那麽差,可是拖著經濟的三大領域已基本形成。
1) 信貸收縮。香港的資金環境與世界相聯,金融危機下全球銀行借貸必然會影響銀行的信貸尺度。銀行在按揭貸款上收緊標準、減少優惠,是不爭的事實,並隨時可能進一步收緊。商業貸款幾乎消失,企業資金流動性(尤其是高借貸企業)依然十分困難。貿易信貸突然抽緊,是中港出口急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2) 企業投資。儘管本土消費仍在,企業應付經濟危機的措施已全方位鋪開。不僅裁員活動會愈演愈烈,企業的設備投資和營建活動也會大幅下降,由此拉動經濟迅速回落。在今後幾個季度,GDP的負面衝擊主要來自投資急跌。
3) 中國因素。香港經濟轉型,減低了對美國經濟的依賴,不過與中國經濟的融合則與日俱增。中國經濟正面臨著1990年以來最嚴峻的增長失速挑戰,民間投資信心突然消失。同時仳鄰的廣東省經濟也出現了結構性滑坡。哪怕北京通過財政刺激將內地經濟穩定在8%的增長範圍,此8%不同於前幾年的8%,香港受惠有限。
當這三個領域形勢進一步惡化時,本港的勞工市場必然會遭到進一步打擊,消費萎縮勢必發生。筆者認爲,目前樓市的小陽春難以持續,發展商(多爲上市公司, 需要盈利增長)在去年成交量急跌之後,今年的售樓一定會更進取,需求不景時強推樓盤會帶來供需失衡。至於租務,甲級寫字樓和豪宅可能面臨最大的壓力。
香港今天的失業率爲4.1%,但是筆者認爲全年就業狀況會持續惡化,年底時失業率可能達到7%。比起九七金融風暴最壞時的8.7%,稍微好一點,但是這個數位已足以産生社會焦慮。香港在2007年財政順差達GDP的7.6%,可是今年估計有相當GDP3.3%的赤字。惡化的財政狀況,將限制政府利用減稅和增加公共開支來刺激經濟的能力。
香港經濟何時可以重入上升軌道?香港此次衰退,源自週邊因素。解鈴仍需系鈴人,外部環境的好轉是香港走出困境的前提條件。從GDP 的走勢上看,預計急跌主要發生在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第二季,之後的增長形勢會略有好轉,但是經濟的最終改善取決於以下三個條件。
首先是全球金融體系得以穩定,銀行作爲金融仲介開始重新運作。其次是中國經濟不僅趨穩,而且民間需求開始上升,廣東省經濟出現轉機。再者是香港金融市場的集資活動重新啓動,市場的風險意識和企業的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上面第一個條件乃全球經濟復蘇的前提,中國實體經濟與本港經濟息息相關,而金融市場不僅是本港經濟的龍頭,也應該是復蘇的制高點。儘管市場可能會在今年出現穩定,筆者認爲上面三個條件均非一朝一夕可以達到,香港經濟重回2007年的旺景,恐怕至少需要若干年的時間。
對於香港經濟,真正的挑戰或許不是衰退有多深,而是復蘇要多久。這對判斷樓市的走勢、盈利的變化相當重要,筆者基本上排除了V型復蘇的可能。這場衰退對香港也不完全是壞事。危機意識下,也許香港與廣東省的經濟合作能夠有突破性的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