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

金融海嘯第二波?

陶冬


金融海嘯有沒有第二波?

自2007年8月次貸危機大規模爆發至今,已有一年半,但金融危機與愈演愈烈,實體經濟的收縮遠大過預期。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破産,更將整個銀行體系推向了崩潰的邊緣。不僅市場陷入恐慌性抛售,而且全球經濟也滑向“二戰”後最嚴重的衰退之中。

全球金融海嘯的特徵是突然性和高蔓延性。意外隨時可能發生,不過經過一輪去杠杆化和價格調整,金融市場火燒連營的能量已大幅降低,同時各國政府嚴陣以待、通力配合。因此,出現雷曼兄弟倒閉後那種失控狀況的可能性減小了(但無法排除),但是製造危機的溫床依然存在。筆者看來,2009年,至少有5個風暴隨時可能出現。

1、CDS市場。銀行同業拆借利率被央行的零利率政策打壓下去了。不過,公司債市場利率仍然高企,銀行惜貸情況依然嚴重。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迅速改善,一批企業會倒閉,大量公司債將無法償還。公司債出事,勢必牽連爲它們擔保的保險公司和投資銀行,甚至可能重演雷曼兄弟倒閉的一幕。CDS市場共有62萬億美元的合約,是目前金額最大的信貸類衍生工具市場,其爆炸能量可想而知.不過,政府近月在私下做了不少拆彈功夫。

2、新興市場。依賴外債的新興經濟體都陷入了流動性危機,匯率急劇貶值,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是其代表。以爲能源與商品價格只升不降的原材料輸出國,也多出現財政困難,因爲政府過高估計了稅收水平,民間的投資活動和借貸比率也偏高,阿聯酋的杜拜便是一例。新興市場的金融資産價格往往具有聯動性,“一國出事、一片遭殃”,惡性循環曾在過去多次出現,目前東歐形勢尤其高危。

3、歐洲銀行。金融海嘯中,美歐銀行同遭重創,美國銀行的杠杆率因此降低,但是歐洲銀行的負債仍高.由於本土借貸機會有限,歐洲銀行一直在新興市場十分進取,對東歐更是如此。東歐貸款隨時可能演變成歐洲版的次貸陷阱。而且歐洲多數貸款爲"先借美元債再貸美元款"的資産負債表擴張,美元利率、歐元匯率、新興國家資信、自身信用評級等,任何一環出問題便可能帶來歐洲銀行的大損失。

4、歐元疑惑。歐元本身就有先天缺陷——在衆多主權財政之上硬加上統一的貨幣政策。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將這個缺陷放大著展示出來了。西班牙、葡萄牙的主權評級已遭調低,法國也有被降級的危險,再加上歐盟在東歐的夥伴所面臨的困境,歐洲銀行目前已經處於高風險狀態。另外歐洲的實體經濟惡化遠較預期嚴重,歐元前景可能遭市場質疑。

5、美國國債泡沫。奧巴馬政府的花錢速度應該已經打破歷史紀錄,以目前的經濟形勢和金融困境來看,美國今年舉債甚至可能突破3萬億美元。國會的反對聲浪制止了美國財長蓋特納投入大量公幣拯救銀行,但美國至少再需要一輪新的注資金融業。山姆大叔的償還能力其實很值得懷疑,起碼國債的價格與其潛在的風險不成比例。當避險天堂成爲最不安全的地方時,一旦資金撤離,美國國債市場的泡沫可能爆掉。美國國債既是許多金融資産的定價錨,也是大量財富的聚集地,一旦有事,必然影響深遠,而且難以預先估量。

以上是筆者所能看到的風暴,可能還有其他未能預測的風暴。如果其中一個風暴發生,市場將會爲之震蕩。不過,未必導致新的金融海嘯。如果其中兩個以上的風暴同時發生,則很可能觸發新一輪的危機。一旦新的金融海嘯席掩至,受質疑的未必再是銀行信用,可能是國家信用。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風暴其實也只是2009年節目表上的一部分,而且多是潛在風險。實體經濟衰退程度估計會超出許多人的想象(哪怕是今天)。經濟惡化往往有前兆可尋,未必有金融危機那樣的突然性,但波及面更廣,所造成的損失可能更大。

失業是實體經濟惡化的標誌性指標。筆者估計,2009年底美國失業率將超過9%,歐洲12%,日本5.5%,新興市場最大20個經濟體平均爲7%。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以來最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信貸收縮,全球消費失速難以避免,而此勢必導致企業盈利倒退,投資停滯,再帶來新一輪倒閉和裁員。失業同時引發消費信貸壞賬上升。

此次衰退的另一個特點是前所未有的全球互動。日本銀行受有毒資産的衝擊有限,曾被認爲經濟可能相對比較穩定,但國際市場需求陡低,帶來石油危機以來最大的經濟收縮和企業盈利倒退,而此觸發日本企業全球範圍的裁員。再例如,各國石油需求減少,市場去杠杆,導致油價暴跌,產油國財政緊絀,房價下跌,個別國家甚至可能銀行不穩,而此隨時可能迫使石油美元出售美國國債,班師回朝,從而影響美國經濟和全球金融。實體經濟的惡化難像金融市場那麽突然,具有戲劇性,但變數卻同樣多。

今天與2008年初相比,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一樣多,實體經濟的惡化程度更甚,風險更高。不同的是,金融資産價格下跌和杠杆的調整,釋放出部分風險;政府和中央銀行刺激經濟,干預市場的決心更大。

2009年,仍是動蕩的一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