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7日星期二

A股漲升 不宜寄予過大期望

信報財經新聞 要聞社評 社評 2009-02-17

  自踏入一月以來,A股市場的走勢與全球主要股市背道而馳,滬股升幅強勁,一月份上證指數和深圳成分指數分別錄得百分之九點三三和八點一七的漲幅,成為全球十大股市中走勢最強的市場;即使以二月份的首二周計算,A股的漲幅也超過百分之十六。

  除了指數上漲,滬股成交量也驚人,牛年開盤前二個交易日,其成交量分別為六百二十五億元(人民幣.下同)和九百八十億元,隨後即持續保持在一千億元以上,這種龐大成交量,在去年四月左右出現過,但當時的上證指數在三千五百至三千七百點左右,現在滬指則在二千一百至二千三百點之間。A股上升,被不少內地股評家認為是內地經濟復甦的先兆,特別是中國政府開始向各項基建、個別行業注資,這些救市行動「初見成效」,股市提前反映了其業績,故此評論員認為A股大漲的訊號是正面兼且具積極意義的。

  A股大漲,主要原因之一應是央行採取寬鬆政策、貨幣供應大增的結果;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字,今年一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額達到一點六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第一季內地的「流動性」寬鬆已成定局,為股市提供了大量資金,新華社更在上周末發出文章,指「流動性」的反彈至少會持續到四月份,A股有足夠力量支持上升。這種由中央媒體代言唱好股市的言論並非首次,但在當前國際金融市場風雨飄搖,各經濟大國的救市措施成效未卜之際,放出如此肯定的樂觀言論,是否會誤導股民,令他們再次在股市損手?

  人民銀行前副行長、現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吳曉靈昨天在一個公開場合率先否認了A股上漲是反映內地經濟復甦的論調,這位對中國貨幣政策有深刻認識的前央行官員認為,現在外需沒有,內需又上不去,高投資又不可能持續,怎可能會預見復甦?此言不虛。中國現在的情況不妙,估計很快就會陷入通縮,顯示需求和價格都會不斷下降,試問A股的牛氣又能夠得多久?判斷通縮的指標主要是看CPI,今年一月CPI已大幅下滑,估計二月會出現負值,加上出口在一月份也大挫一成七(各項數據見二月十二日「社評」〈中國通縮 美國壞賬 香港隱憂〉),內地經濟學界也同意,通縮基本上已成為事實。

  為了刺激疲弱的需求,各地政府都不惜一切,用盡各種方法「死馬作活馬醫」,其中消費券是最容易被受落的救急措施。繼台灣之後,內地商務部在上周表態,肯定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做法,結束了一場「消費券是否有效」的爭論,而由商務部出面,更有把消費券提升為國家政策的用意;商務部在國務院內主管商業流通,有關官員放話肯定消費券,反映出中國官員在此事上應已形成共識,準備全面放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務部官員之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蒙代爾也在早前建議中國和美國政府應該向全民發消費券,額度分別為一萬億元人民幣和五千億美元—得到學者和官員腰,全國發消費券的熱潮可能在稍後蔓延,其短暫刺激消費的功效不容忽視,但對於推動內需、令經濟全面復甦,則毋須寄予太大期望。

  事實上,出口放緩對中國的影響除了直接減低GDP的增幅,也嚴重打擊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破產倒閉潮令失業問題趨於惡化,是另一個威脅中國安定的大問題。出口下降,意味運輸業等一連串相關行業減速,而從事這些行業的主要是內地中小企,它們每年為內地提供七成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如今卻成為金融海嘯的重災區。中國政府要救經濟,保就業和創造職位是主要工程,「流動性」不可能長期流向股市。

  A股上升,因此不宜寄予過分憧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