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
我們換個思維,不要老是講需求,提振供給可不可以?但是提振消費不是叫老百姓去花錢!
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原先的目的是希望收購銀行的不良資産,一個月之後全改了,因爲太複雜。那麽我們一開始的4萬億基本上投資在基礎建設,我也希望我們政府對於這個手段也要像美國政府一樣,要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4萬億的方案出來後,股價漲到接近2000點,我們發現漲的全是鋼鐵、水泥、大型機械、大型國有企業等等,它的股價漲了,因此拉動大盤到2000多點。那麽,生産民生必需用品、消費品等等的民營企業的股價漲了沒有?沒漲。也就是說,又是這些占經濟總量20%-30%的部門拉動這次股指到2000點,股價的走勢充分反映了二元經濟現象,也就是說4萬億投下去之後的必然結果,就是資源從民營經濟大量轉移到公共建設部門,從而形成公共部門是過熱的,民營經濟是過冷的。
那麽,4萬億應該怎麽用?我認爲4萬億應該用在刀刃上,也就是將4萬億的資源透過政府的力量,用在與民生相關的行業上去。我從來不否認修橋鋪路可以增加建築工人的就業量,可以提升某些行業。可是請注意,真正占90%雇傭量的是佔據我們經濟總量70%的民營經濟,而這些基礎工程的建設呢,確實也需要雇人,可是你雇的人數再多,也遠遠比不上民營經濟。1990年代的時候,我們的消費還是比較旺盛的,大概占了整個GDP的60%,那個時候投資基建所創造的效益是非常高的。到了今天,和1990年代相比,爲了創造同樣的效益,今天的基礎投資必須是3倍於當時,因爲我們的基礎建設做得太多了。基礎建設這種政府投資占GDP比重已經高到56%了,太高了,消費極度壓縮到30%左右,而且我擔心會持續下滑。如果這個社會的消費持續下滑,怎麽撐得起我們的民營經濟?而且我們整個民營經濟,我們整個國家的産能占GDP的比重高達70%,而消費只占30%左右,那麽另外一半就産能過剩了,這部分過去是靠出口,由於全世界的金融海嘯,我們的出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我認爲這4萬億要如何用在刀刃上呢,就是要要拿4萬億來作提振消費之用。而提振消費不是叫老百姓去花錢,我們能不能換個思維,不要老是講需求,提振供給可不可以?
什麽叫提振供給呢?拿更多的錢,讓我們的民營製造業,生産出更多的産品,也希望他們能夠賺更多的錢,而他們賺更多的錢之後,就會給員工更多的薪水,而員工拿到更多的薪水,更富裕的時候他才敢去花錢。我們今天不是需要不足的問題,是老百姓太貧窮的問題。這就是爲什麽我們消費非常少,因爲你沒有錢,就是這麽簡單。而且最近很多人又被股市套牢了,更沒有錢了,怎麽消費呢?所以今天替老百姓創造財富才是最重要的,那怎麽創造財財富呢?就是透過政府的力量,拿著4萬億去幫助民營企業賺更多的利潤,而企業賺更多的利潤之後,他就會給員工更多的薪水,那員工才會去消費,然後企業能賺更多的錢。企業賺更多的錢之後,他才會去做轉投資,而轉投資之後,就會成熟效果。比如說投資1塊錢,大概可以贈到7塊到10塊錢的投資效益。然後賺更多的錢聘用更多的勞工,然後賺更多的錢,形成一個滾雪球的現象。
那如果投資在基礎建設,那就是一錘子買賣。比如說建一條高速公路,聘請一堆人來建設公路,建完了呢?失業,怎麽辦呢?再建第二條,再讓他們就業,如果第二條高速公路又建完怎麽辦呢?再失業。那回頭來幹嗎呢?再拆掉第一條高速公路再就業,拆完之後又失業了,怎麽辦呢?再拆第二條高速公路,再就業。因爲拆高速公路也需要人,你建高速公路也好,拆高速公路也好,都是GDP在增加。不是說你把高速公路拆了以後GDP就減少。你只要拆了高速公路,你的GDP就增加一條高速公路的GDP,你建一條高速公路也是一條調整公路的GDP,所以你最好建一條拆一條,建一條拆一條,你可以永遠增加就業量。可是你不覺的有點荒謬嗎?所以今天不要簡單的講說,提振內需,需求是重要的,可是在這個時刻,由供給創造需求才是一個新的思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