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3日星期六

經濟衰退何時了,貪腐知多少?

練乙錚


  踏入新的一年,人們都會問,今年環球經濟展望如何?各國不景氣什麼時候完結?由於這次衰退源頭是美國,我們或可先看看美國方面的狀況。翻查歷史數據可知,上一世紀,美國歷次經濟衰退最長的是一九二九至三三年那次,為期四十三個月;最短則是一九八○年那次,僅持續六個月;各次平均長度是九個月。七三年石油危機引發的那一次,長達十六個月;八一年,聯儲局主席伏爾克因為要剎住美國當時高達百分之十五的通脹率,把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二十厘,引起的嚴重衰退亦長達十六個月。由於目前這一次衰退的起因比較複雜,不像八一年那次那樣容易處理,故也許要拖得長一點(伏爾克「戰勝」通脹之後,把利率大幅下調,經濟馬上就復元了)。上周,三藩市聯儲分局經濟師Simon Kwan發表了研究結果,認為這個衰退將是二次大戰之後最長一次,要延續十九個月;如果按NBER的正式說法——衰退於零七年十二月開始的話,則復甦將於今年第三季末來臨;最困難的時期將是今後幾個月,美國失業率將達百分之九。

  大家記得,去年十一月底,NBER宣布美國衰退開始日期時,不少人大感意外,因為零八年整個上半年美國GDP增長只是很低,但並未變負,看私人消費增幅,至年中還是相當好,七月,石油價急升,消費這個最後一道防線才崩潰了,人們隨即斷言衰退來臨,但沒料到其實早已開始。那到底是什麼回事?原來,一般人採用的衰退定義,是連續兩季GDP呈現負增長,但這不過是一個約略準則,NBER的做法遠比這個複雜,不僅看總體產出(GDP)數字,還看總體收入(GDI)、就業等多方面的走勢。理論上,產出和收入是同一事物的兩面,量度的東西不同,一個量度產品總值,另一個量度勞動、不動產和資本的總收益,但數值應該一樣;不過,事實上,因於不同的數據收集時間和方法不同,二者總有些微差別。從先得到的產出數字,NBER至去年年中也看不出負增長,但其後得出較完整的收入數字之後,圖像才比較清晰:國內總收入已於零七年底見頂,而一大堆其他數據如工業生產、個人收入等,亦跟陸續見頂,GDP數據反而不具說服力,遂有十一月底的「驚人」宣布!(結果是一眾過分專注GDP數據的「二流分析員」——包括筆者在內,都大跌眼鏡……)

  值得一提的是,「衰退何時了」這個問題,對有固定收入、職位安全者而言,並不重要,這包括公務員、公校教員、大部分大機構核心業務骨幹等。但是,對商界、投資者、眾多收入低微而職位不穩定的僱員來說,衰退早幾個月或遲幾個月完結,卻有霄壤之別。回想七三年那次美國衰退嚴重波及世界各地,香港當時主要經濟支柱是生產出口工業產品,受的打擊很大,但筆者那時在公校任教,並不感到切膚之痛;八一年那次,筆者亦因正在就讀研究院,逃過大難而毫無感覺,和這次任職財經新聞界很不一樣。因此,筆者提議政府財金、福利官員(特別是後者),要多接觸升斗市民,了解他們面對經濟危機時的苦況和徬徨心境。不少政府高官,幾十年來都未坐過的士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

  上面介紹了美國的一個預測,其結論在該國甚有代表性。另一重災區——英國,當地專家意見又如何呢?《金時》最近做了一個相當詳盡的看法調查,昨天見報,調查對象是全英六十七位知名經濟專家(港人熟知的Charles Goodhart亦包括在內),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個衰退何時終結(所用字眼十分保守:「衰退終結的苗頭何時出現?」),結果只有二十四位認為有可能在今年;認為今年衰退終結無望的,則多達三十四位,故看法太大體上比美國悲觀。至於哪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先復甦,最多認為是美國(三十六位),其次是中國╱東亞(十九位),然後是歐洲大陸(七位)、新興市場(三位)、英國(三位)。認為美國最先復甦的,所列舉理由主要是衰退得最早、體制靈活、不少企業反應一步到位、政府行動快而勁;認為中國╱東亞復甦最快的理由,則是經濟基調良好,政府財政收支健全穩固。

  無論英美,不少人還擔心的,是各種龐大刺激經濟方案的後遺症,如通脹危機、企業愈加倚賴政府危難時打救而自己平時更加為所欲為等。但筆者首先擔心的,不是後遺症,而是數以千萬億元計的財政政策開支同時帶來的官員貪污、官商勾結;此現象在公共建築工程中特別嚴重。貪腐分子如此趁火打劫,在落後國、發展中及發達國都會出現、惡化,不過在一片挽救經濟聲中,各國政府對此「小問題」,絕對顧不上,對那些壞人而言,這更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發財好機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