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要聞社評 社評 2009-01-30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上周三公布外匯基金表現時,警告香港今年將會面對金融海嘯第二波,其「傳染性」較第一波會更厲害。言下之意,就是金融風暴仍未過去,最黑暗的日子也許就在面前。到底當前的金融海嘯是否會出現第二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第二波到底因何而起?
金融海嘯的序幕在去年九月,由雷曼兄弟倒閉啟其端,多家大型投資銀行隨即告急,稍後連保險公司、商業銀行也相繼出事,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片恐慌,各國政府紛紛出招,中央銀行大幅減息、政府收購金融資產,大量注資入金融體系……。經過一番救亡之後,情況終於稍為喘定,大家都估計最壞時刻已經過去,但就在市場情緒轉趨樂觀之際,多家金融巨頭如蘇格蘭皇家銀行、花旗、美國銀行等又宣布出現巨額虧損,政府唯有部署進行第二輪注資,而早前被認為較成功的「英國模式」、即以購入銀行股份而希望藉此鼓勵銀行放手借貸的做法,最終證明無效,國際大炒家索羅斯公開力主各經濟大國應乾脆把銀行私有化,否則金融市場難逃困境。到底另一輪危機應該如何解決,至今各大國仍沒有答案,如果處理不當,金融海嘯第二波將會帶來另一次更大的震盪。
「海嘯」第二波應由一月十六日美國銀行(美國資產規模最大銀行)公布去年第四季出現自一九九一年以來首次季度虧損開始,原因是美銀因收購美林集團而受拖累,結果美國政府被迫宣布向美銀注資二百億美元,並為其一千一百八十億美元的資產提供擔保。到了上周花旗集團也公布第四季度虧損八十二點九億美元,集團決定進行重組,結束「金融超市」模式,並相繼出售旗下資產。美銀和花旗先後公布巨額虧損並再次陷入危機,反映美國的金融體系仍未扭轉頹勢,布殊政府的七千億美元救市計劃「彈藥不足」,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金應急。
英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蘇格蘭皇家銀行在一月十九日公布了英國銀行業史上最大年度虧損(四百一十億美元)之後,其股價急挫,英國政府在同日宣布另一輪救市方案,收購英國金融機構持有的問題資產,並為它們的債務提供擔保,預計金額高達一千億英鎊。由於擔心銀行業出現大規模國有化,英國的銀行股一蹶不振,英鎊也出現劇烈波動,金融市場竟然揣測英國會步冰島後塵面臨國家「破產」!這些言論都屬危言聳聽,但英國的金融業掀起第二波危機以來,情況確實非常嚴峻。
英國以外,德國的德意志銀行第四季也錄得五年來首度虧損(四十八億歐羅),估計整個德國金融體系的不良資產高達一萬億歐羅,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德國銀行需向政府求援。法國則在英國公布第二輪救市方案後,也決定再度向銀行業注資一百○五億歐羅,並提供擔保,希望刺激銀行借貸。
在第一輪的救市行動中,美國和歐洲國家主要是透過政府注資維持金融體系的運作,但注資到底應收購銀行的壞賬還是直接入股,美國和英國就出現了兩種模式,後來「市場共識」認為英國以入股銀行的方式較為理想,可以改善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但結果證明作用不大,銀行體系因為大量「失血」而近乎癱瘓,銀行的借貸功能接近停頓,政府的救市資金也很快蒸發,必須繼續注資,否則拯救行動將功虧一簣。此外,第一輪的救市行動主要集中在金融業,並不能阻止實體經濟步向衰退,結果美國政府逐步把拯救行動轉向救汽車業及其他產業,但如此一來,政府需動用的資金更多。很明顯,自金融海嘯發生以來,無論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頹勢都沒有好轉跡象,「海嘯」第二波其實已經逼近,對此絕對不可掉以輕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