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7日星期六

匯控還有明天嗎?

林少陽


早前爲了宣傳《證券分析》,接受了一本財經雜誌訪問,結果三句不離本行,當中提到匯控被美資大行摩根士丹利降低投資評及的問題,當時我認爲如果匯控股價跌至其目標價,我會樂於接貨,不過我補充了一句:「市場上其實有更吸引的選擇」,卻沒有記錄在案。自從該篇報導刊登之後,花旗銀行(C.US)、美國國際集團(AIG.US)以致所有的跨國金融機構,股價全線崩潰,不足兩個月時間,感覺卻彷如隔世。匯控未公佈業績及供股前,股價一直跌不破「大摩」目標價(以及我理論目標買入價)52元,公佈業績之後,表面穩如泰山的神奇目標價,輕而易舉地跌破了。

然而,看著期待已久的匯控2008年年報,心情卻是異常的沈重。老實說,以匯控現在的業務,即使是集團主席葛霖(Stephen Green),亦未必算得清集團目前的資産淨值值多少錢。投資匯控頗有宗教朝拜的意味,信心行先,數學運算是宗教儀式。仔細數位不談,在當今金融業危在旦夕之際,匯控的財務杠杆比率(Financial Leverage)至爲關鍵:以總資産(Total Assets)相對股東資金(Shareholders’ Equity)比率計算,截至去年底匯控的財務杠杆已達危險水平的25倍,2007年底時,這個數位還是17倍,而「遠古年代」的2004年,當時的數位是稍爲健康的12.9倍。自2007年初開始,匯控一心減低杠杆,卻成效不彰,而在銀行爭相「去杠杆化」(De-leveraging)的過程中,卻同時産生劇毒:資産價值隨著金融機構爭相抛售大幅萎縮,且跌勢遠高於信貸收縮速度。

用顯微鏡細看之下,你會發現匯控的股東資金,原來「滲水」(更貼切應叫做「呃秤」)情況嚴重,1,000億(美元.下同)的股東資金,340億爲收購法國商業銀行及多年收購合併未撇消的商譽(Goodwill),剩下來670億的有形資産淨值(Net tangible book value),只及25,274億總資産的2.65%。如果再將214億「未變現虧損」(Unrealized Losses)以及美國滙豐融資的「應收帳款與公平值」差價343億扣除,匯控的實際淨資産值,只得113億,即使計及供股得來177億,亦只得290億。供股之後,無論有形股東資金實值是290億,還是847億,與天文數字的總資産值,仍然只是滄海一粟,只是1.15%與3.35%之別,與目前兇險的金融形勢相比,可容許出現誤差的空間(Margin of Errors)仍然太小。25,274億美元,究竟是多少錢?2007年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亦不過是28,000億,而需要急救的英國銀行,豈止匯控一家?差點忘記,匯控的老家,還有香港,然而,香港?不提也罷。

事隔半年,匯控的資産負債表全然是兩個模樣,而事前管理層還是口口聲聲不需要別人的扶助,你叫股東如何信服?往後如何跟管理層共同走過不可知的未來?標題表達的,只是我心中的疑問,答案仍然有待宏觀形勢、管理層、相關政府及股東之間的互動,才有分曉。

傳媒界的朋友,我對匯控的意見,就只有這麽多,請不必訪問我了。自己寫,總好過你講別人寫,因爲起碼你將來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講錯說話。老實說,我都很希望自己錯,畢竟,滙豐這個名字到現時爲止,仍然是很多香港人的驕傲。

〔後記:我未試過寫一篇文章,心情是如此的沈重,亦曾經想過不要刊登。最後,我認爲公衆有知情權,結果還是懷著沈痛的心情,如實的將我所知,告訴各位。本來,文章可以寫得更絕,然而我怕股東受不了。〕

-----------------------------------------------------------------------


附:黃元山:銀行配供俱「穿底」


匯控(00005 )宣布大折讓供股,令本港投資者被迫面對理性與感性的供股抉擇。財經評論員黃元山卻指,據過去兩年經驗,多家銀行配股後,股價均跌穿供股價。蘇格蘭皇家銀行(RBS )正是一例,他料匯控面對全球金融海嘯亦難獨善其身,或許一年後,匯控股價或見「單位數」,故長線而言,他覺得「供唔過」。


倘勁撇帳恐資不抵債

黃元山坦言,業績報告太多隱憂,無論銀行財政狀況、集資用途及銀行高層對前景的模糊回應,均未能令他對匯控長遠前景有信心。

他解釋,以匯控現時總資產達2.5 萬億美元,即使供股集資後,其股本金相對總資產比率上升至約4.4% ,若日後業務虧損或撇帳超逾該比例,匯控便會資不抵債。

面對海嘯第二波,黃元山認為匯控報告只詳細披露美國業務情況,但歐洲及新興市場企業貸款才是最令人擔心的部分,只要有小部分企業未能償還貸款,足以令匯控資不低債。過去歐洲市場經濟增長,主要倚賴熱錢流入推動資產價格上升,但本身實體經濟實力不足,當經濟轉差,熱錢流走,企業信貸違約風險上升,匯控或要因此而進行撇帳。


匯控挫至「單位數」

「經濟環境咁差,現時應是防守,並非進攻的時間。集資用作發展新興市場,明顯是錯誤的發展策略,中東、南美、印尼等,無一可以幸免於經濟下滑。惟有中國市場表現較佳,但中國市場佔匯控業務比例很低,不可能撐起匯控。」

他相信,這些潛在問題不會短期內浮現,但半年或一年後,問題便會逐漸顯現,若匯控再出現資金需求,將難從市場上集資,最終需要向政府求助,股價下挫至「單位數」亦有可能。
本港投資者面對匯控前景轉差,仍然願意供股,黃元山建議投資者沽貨,但他有朋友於100 元買了匯控,現時根本無理由唔供,正顯示本港投資者對匯控充滿情意結。若股市出現熊市反彈一至兩成,呼籲投資者應該高位減持。

3 則留言:

匿名 說...

please go to see Mr. Market's blog about the problem of this article

拖羅 說...

坦白講,黃元山果篇論點薄弱,製造恐慌

聰聰 說...

林少陽及黃元山都是財經界猛人!

林少陽的計算是提供一個「約數」,與按市場先生所述的方法計算得出結果很接近!

林少陽指出的是匯控的財務杠杆比率(Financial Leverage)太大,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海嘯下!

黃元山指出歐洲及新興市場企業貸款非常令人擔心。在潛在問題慢慢浮現後,匯控布機會資不抵債,被迫向政府求助!

擁有「優質管理層」的匯控在面對全球金融海嘯亦難獨善其身,更何況匯控的管理層是否「優質」正被質疑!

最後送上一句:「決定是否出售某隻股票跟買進價格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