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美財長孤注一擲 成敗仍充滿懸念

明報 港聞 社評 2009-03-25



過去7 日,美國聯儲局和財政部先後推出兩項政策,加大力度,意圖穩金融、救銀行,美國股市因而狂,早前低迷氣氛一掃而空。不過,這些政策有太多不合常理之處(例如濫發美元如何收科、會否導致惡性通脹等),其中財政部把「毒資產」從銀行剝離的做法,存在太多主觀良好願望,因此,這些政策能否把美國的銀行拯救出苦海,恢復其正常信貸功能,使經濟納入復蘇之路,需要審慎觀察,樂觀?悲觀? 還看不出眉目。


假設銀行毒資產有價
是否現實各方反應不一

上周五,聯儲局深化寬鬆政策,開動印鈔機購買美國國債和政策擔保的債券,即時刺激股市大升;前晚,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宣布市場望眼欲穿的銀行剝離「毒資產」計劃,雖然未有細節,但是市場的反應欣喜若狂, 道瓊斯指數升了497.48 點, 升幅達6.8%。

奧巴馬就任總統以來,美國股市持續下跌,到本月9 日曾經跌至6547 點低位,美國人雖然認知經濟困局是前朝布殊總統留下的「蘇州屎」,並未怪責奧巴馬,但是道瓊斯指數拾級而下,美國人財富持續蒸發,開始有所謂「奧巴馬熊市」的說法。在這次持續升市之前,奧巴馬曾經一度公開評論股市情,認為股價跌到這個低位,是入市良機。當時美國有輿論批評奧巴馬以總統身分人買股票,甚不恰當。回顧起來,奧巴馬其實預示將有大力度政策推出,利好股市,才有那些「不恰當」說話。由此可見,奧巴馬政府提振股市的處心積慮。

股市只是整體經濟其中一個環節,雖然十分重要,但是股市存在太多投機、炒作成分,所以股市升,不等於經濟已經轉勢。對於美國連番大動作,主要還得視能否使「殭屍銀行」復活,恢復其正常銀行功能。

銀行充斥毒資產,為求自保,收緊信貸,致使經濟賴以運行的融資活動變得死寂,要經濟重上正軌運行,必須使銀行從毒資產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蓋特納推出的銀行「排毒計劃」,其實是其前任保爾森推出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原先初衷,不同之處是蓋特納引入私人參與,在政府主導下借助市場力量,使銀行擺脫毒資產,重新上路。

蓋特納的「排毒計劃」,為了吸引私人參與,簡直是賣大包。例如購買原貸款計劃,若有銀行出售面值100 美元毒資產,私人企業以84 美元投得,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會就其中72 美元提供融資擔保,餘下12 美元,由財政部和私人企業各出6 美元。

那就是說,私人企業只要投資6 美元,就可以擁有100美元的毒資產,雖云有風險,但是畢境有限,所以對於這個銀行「排毒計劃」,反應較積極的是一些對基金, 其中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 的格羅斯(Bill Gross)更認為這是一個「三贏」方案。

至於銀行,對此大多持保留態度,主要視資產的定價。蓋特納主觀認為銀行的毒資產仍有價值,而市場價值未能反映其真正價值,引入私人企業,就是要創造一個競爭環境,推高這些資產的價值。銀行方面則認為如果這些資產有價,他們也不必急於出售,所以問題關鍵在於毒資產是否仍有可觀的價值?事實上,如果毒資產有價,為何會拖累銀行?因此,對於排毒計劃,批評之聲不少。

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就不看好此計劃,認為「幾可肯定失敗」,他說計劃「不能讓市場發揮作用,只是變相間接資助投資者購進壞資產」而已。英國《金融時報》的社論說: 「這是一場可能以兩種方式失敗的賭博。即使有補貼,交易數量也可能極其稀少,使得問題資產仍留在銀行。

而如果私人投資者真的承擔了得到補貼的風險,這些資產仍可能造成巨大損失,等著美國國會去埋單。」對基金雀躍、銀行有保留、學者有異聲,而真金白銀的股市對銀行「排毒計劃」卻有樂觀憧憬,充分說明蓋特納的計劃,各方就立場、認知、利益等不同,吸收不同信息,顯示「排毒計劃」是成是敗,仍待事態發展。


3 現象透露正面信息
風險管理仍是金科玉律

不過,過去7 日聯儲局、蓋特納的大動作和美國個別銀行一些舉措,所透析的信息,仍然值得注意。

第一、聯儲局的動作,被形容為放手一搏;蓋特納的出招,被形容為孤注一擲,有人則形容聯儲局和蓋特納的做法是釜底抽薪。這些形容詞,顯示美國要解決金融危機的決心,而從市場即時反應正面,說明美國的處理應對,在美國以至全球範圍內都贏得信心。

第二、美國處理金融危機的人,有兩個人最重要,一個是聯儲局主席,另一個是財政部長。危機之初,伯南克謀定而動的觀望取態,曾被批評為不夠果斷,但是待他較掌握全盤情勢後,連串出招,其狠勁角色浮現,權威於焉建立。蓋特納兩個月前怯懦地宣布救銀行的概念,欠缺實質具體,各方咸表失望,股市持續大跌,到AIG 高層領取高額花紅風波,揭發他早已知之,一時間,輿論對他更為不滿,從民間到國會議員,都響起要他辭職的聲音,要奧巴馬密集相挺,蓋特納的仕途,充滿變數。「排毒計劃」公布之後,雖然 譽不一,但是投資者最現實,股市應聲彈起,顯示蓋特納暫時過關了,雖然成敗未卜,但是起碼紓緩了要他下台的巨大政治壓力。

第三、去年10 月份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Group Inc.)接受政府注資100 億美元,《華爾街日報》引述幾名知情人士透露,高盛集團考慮在禁售期結束後,出售所持有中國工商銀行的部分股權,預期藉此籌集10 億美元資金,償還注資,以擺脫政府的掣肘。他們認為薪資限制,或會更易流失頂尖的交易員及投資銀行家。據知,其他獲注資的銀行都有這個盤算。假若銀行開始償還注資,顯示營運出現起色,這個轉變如果有普遍意義,莫非美國的銀行困境,已到了黎明前的黑暗?

上述3 點,只是一些現象,是否能夠說明問題、反映真象,還待觀察。總之這次金融海嘯,百年一遇,其危疑詭譎之處,絕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和理解,行事審慎、做好風險管理,仍然是現階段投資的金科玉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