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專家爲何屢屢誤判經濟形勢

時寒冰



中國擁有經濟學家(或各種專家)頭銜的人滿山遍野,比野雞都多,尤其有關部門豢養的經濟學家(或各種專家),由於沾染上濃郁的權力色彩而屢屢誤判經濟走勢,給經濟決策造成了極大的誤導。

2008年9月之前,在次貸危機持續惡化,全球經濟步入蕭條狀態的情況下,有關部門一直在延續控制流動性、抑制通貨膨脹的錯誤政策,最終,使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原因是,沒有分清楚,中國經濟中所謂的流動性過剩,僅僅存在於虛擬經濟中,實體經濟尤其民營經濟中其實是資金嚴重緊缺的。緊縮政策強力推行的結果是,實體經濟進一步萎縮,大量企業尤其民營企業次第倒下,以至於上半年公佈了6.7萬家企業倒閉的資料後,下半年這一資料再不敢公開。由於收益下降,生存難以爲繼,實體經濟中的資金進一步向虛擬經濟流動……

當次貸危機惡化,發達國家全面應對大蕭條的時候,在權力部門羽翼下養尊處優的經濟學家給政府的報告,仍然是:次貸危機在給中國帶來機會,中國經濟可以率先復蘇。這種樂觀的態度,最終影響了決策層,進而提出了今年第三季度復蘇的不切實際的目標。隨著形勢的發展,決策者慢慢清醒過來,這一目標漸漸淡化下去,不再被挂在嘴邊。

在去年的文章和幾次講座中,我認爲,如果處理不好相關問題,2009年,可能成爲中國經濟全面崩潰的開始。筆者用語較重,意在希望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當時不少人嗤之以鼻,而現在,當危機壓境,悲觀的預期籠罩,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古語,才再次被人記起。

人們很難弄明白,有關部門及有關專家,爲何屢屢誤判經濟趨勢,但是,透過一些細節,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3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月度經濟形勢報告。報告披露,2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6%,爲2002年12月以來首次下降,並爲自1999年6月以來的最大跌幅。同時,2月份PPI(生産者價格指數)同比下降4.5%,爲連續第三個月下降,並爲自1999年3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統計局分析認爲:“目前還不能判定出現了通貨緊縮”。經濟是不是通貨緊縮,直接牽涉到相關政策的出臺,這一判斷關係重大。然而,有關部門輕鬆的就得出了“目前還不能判定出現了通貨緊縮”,那麽,什麽時候能做如此判斷呢?我相信,等到中國經濟開始步入通貨膨脹階段時,這些人就會得出“中國經濟已正式出現通貨緊縮”的結論來。真的是雷死人不償命。

統計局專家的結論,源於兩個依據:

其一:價格指數雙降,且跌幅較大,與去年指數較高的因素相關。這是一個客觀因素。2008年2月份,CPI同比上漲8.7%,創下1996年9月以來11年的新高。2008年2月,PPI同比上漲6.6%,都處於高位。由於價格指數的增長,要與去年同期的資料進行比較,很容易得出CPI與PPI同比大幅下降的結果。據統計局的測算,2008年CPI對2009年2月的滯後影響約爲-2.5%,即使今年2月的價格水平保持不變,僅僅因爲去年同月基數高的影響,2月CPI同比就將下降2.5%。也就是說,CPI與PPI的同比跌幅存在放大效應。

其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對通貨緊縮的定義是:“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簡言之,通貨緊縮就是産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經濟學界認爲,當CPI連續三個月下跌,即表示已經出現通貨緊縮。目前,CPI才僅僅一個月下降,因此,國家統計局得出了“目前還不能判定出現了通貨緊縮”的結論。

經濟學不是死的,人也是活的,但是,偏偏以死知識去套動態走勢的這種死搬教條的做法,必然誤判形勢的。

儘管統計資料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中國經濟其實早已進入通貨緊縮周期,目前這一周期正在延續過程中。

要判斷經濟是否出現了緊縮,並不一定需要CPI持續三個月下降,甚至,哪怕CPI一個月都還沒有下降,只要産能過剩與需求不足的條件具備,且外部缺少短期能夠改變這兩大條件的因素,即可視爲經濟將步入通貨緊縮階段,更何況,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已經處於通貨緊縮階段。

只有用這種方式研究經濟運行規律,才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指導意義,對決策也才有參考價值。

其一,先看導致通貨緊縮的需求不足的條件。

與發達國家不同,中國缺少一個強大而堅實的中等收入者階層(這個階層是最穩定的消費者),貧富差距日益明顯。世行2008年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注解1】(貧富差距程度)已由改革開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僅超過了國際上0.4的警戒線,也超過了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這個資料,也忽略了部分群體高福利與另一部分人數更多的群體保障不足的問題,如果加上這個因素,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恐怕還要令人憂慮。

由於少數居民佔有大量收入,而另一部分占大多數的居民,只佔有少數資産或收入,使得我國的低收入者取代發達國家的中等收入者成爲社會的主體,這是導致內需不振的根本原因——是民衆實實在在缺乏消費能力啊!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變得更爲悲觀,更不敢消費。這意味著,導致通貨緊縮的需求不足的條件已經具備。

其二,我國的許多産品尤其是低附加值産品是嚴重過剩的——國內納入國家監控的650餘種商品類別,産能長期過剩的就有620餘種之多。這種狀況由來已久。那麽,爲什麽過去這個因素沒有導致中國經濟步入通貨緊縮階段呢?原因是,外部需求尤其是發達國家對中國産品的需求,消化了相當一部分過剩産品,而當發達國家因受次貸危機影響,消費下降的時候,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就立即清晰的顯現出來。

很顯然,早在2008年下半年(尤其2008年底),我國就已經開始顯露出通貨緊縮的迹象,正是由於忽略了這些迹象,沒有作出前瞻性判斷,使得相關的貨幣政策繼續在針對通貨膨脹下猛藥,最終,導致下半年更多企業不堪資金短缺之重而陷入困境,中國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通貨緊縮階段邁進。

我們對經濟走勢的判斷,必須具有前瞻性,唯有此,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如果在經濟已經顯現出緊縮迹象時還在抑制通脹,在經濟即將步入通脹周期時還在大力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可能加劇經濟調整的痛苦程度,延長調整的時間,付出更高的成本。

必須認識到,目前的消費低迷等現象,根本原因在於民窮,只有採取措施,促進民衆財富的增長,加快中等收入群體的形成,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源性問題才能解決,中國經濟也才能走出通縮,走出低迷,實現復蘇的目標。

有關部門及其豢養的經濟學家,需要正視中國經濟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地去做學問,研究經濟問走向,爲決策層提供準確、正確的決策參考,而不是整天以與權力勾肩搭背爲榮,施展溜鬚拍馬之能,喪失知識份子起碼的良知和風骨,忽略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淪爲卑賤的奴才。

【注解1】基尼係數是指國際上用來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個通行指標,通常把0.4作爲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0.4-0.6爲“差距偏大”,0.6以上爲“高度不平均”。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國家都是採用統計居民個人收入的演算法來確認基尼係數指標。學者胡志平認爲,中國應該採用以單個家庭平均收入的(抽樣)統計演算法來確認我國的基尼係數指標,那樣的話,中國的基尼係數指標可能已經在0.7左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