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股民有情 匯豐無義

林行止


  老外嘲笑港人甘為情有所鍾而付出額外代價的品牌有三,依次是匯豐銀行、國泰航空和無線電視;在這班過客的客觀觀察中,這些因為有過輝煌往績,包括盡心盡意為港人提供最佳服務的「本地名牌」,令港人引以為傲,港人因此樂於「多付」─即使同一代價在他處的效用較高!

  匯豐去年度盈利大幅倒退,雖然全港(看其股東地域分布之廣,說「舉世」亦無不可)嘩然,然而經金融海嘯一役,匯豐大幅撇賬、割掉毒資產,是為大勢所迫,見慣大風浪的股東,大可「認命」,泰然處之;他們心有不甘,是明知勢頭不妙的匯豐管理層較早前未能當機立斷,失去有利時機集資之餘,復未能及時發出盈警,哪有保護愛惜股東之心。

  當投資界指出匯豐無法不供股時,當局無動於衷,這也許是管理層判斷錯誤,也許是在長期風調雨順之下養成了目空一切的傲岸文化使然,可惜它最後在自有資本(Equity)因虧損纍纍而銷蝕引致能否有效經營受威脅時,不得不向股東伸手!值此情況危急之際集資,包銷商收取特別高的服務費,不問可知,而這些額外開支,最終必然由全體股東攤分;捨此之外,包銷商如何恰當地招攬分銷,似乎亦不在匯豐決策人考慮之中,從市場反應特別是匯豐股價急挫上看,同時亦是匯豐股東的分銷商,有充分時間在市場上套利以減輕本身供股的負擔,他們的利益,顯然是建築在無法與聞供股詳情的小股東身上!匯豐管理層根本沒把小股東利益放在心上。還有,十二股供五股,應為財技高超的設計,但對持有小額股票的股東,則是盤算增持、減持、整手交易與碎股零賣的煎熬。

  未能及時提出盈警、錯失最適供股時機以至讓包銷商做出不利小股東的舉措,在在令人強烈感到匯豐管理層有負於長期支持者。它早已遷冊倫敦,不再是香港公司,然而,香港投資者對其管理層在○八年業績宣布前仍充滿信心和絕對信任,現在只能說此情不再。經常為本報及月刊撰稿的投資名宿林森池,一度極力推薦匯豐,因為過去數十年它確為股東帶來豐收:「由一九七七年開始,以一萬元購進匯豐,從第十年開始,其股息已足夠購進一萬股匯豐;三十年內,匯控市值增長八十餘倍,每年股息達五十多萬……。」如今一切俱往矣,當前的管理層無法逃避金融海嘯,情有可原,惟其不發盈警、任分銷商盡得先機,不免大失人心;再加上銀行業今後的發展前路多艱,令不少「死忠」死了心!匯豐的擁躉將逐漸消失,是可以斷言的。

  在「潛伏虧損」仍大的情況下,匯豐仍值得香港小股東青眼有加為之付出額外代價嗎?

1 則留言:

匿名 說...

I have sent these 2 articles to my friends too!